(深圳報業(yè)集團駐廣州記者 張瑩 通訊員 梁潔)即日起,由藝術史家呂澎策劃的張小濤個展“流行病毒學”在廣東美術館展出。其中,藝術家以網絡上的“偷窺照”為靈感和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批反映社會負面心理的畫作,引起了廣泛關注。
張小濤介紹,2002年,自己在網絡論壇上發(fā)現了一組醫(yī)生在手術臺上侵犯女病人的照片,記錄了整個侵犯過程,這引發(fā)了他對圖像背后的暴力的興趣。由此開始,張小濤特別關注起了網絡上流傳的一些偷窺或偶然見證的社會事件照片。
這些照片被藝術家稱為“劣質的私密性圖像”——“照片的尺寸一般不大,圖像也比較模糊,大多是截屏圖片,應該是用針孔攝影機或隱形拍攝裝備完成的。”張小濤說,“當我開始接觸到這些照片時,非常震驚,這些圖像把我們的道德標準都顛覆了”。這些圖片在網民們好奇心的驅使下,在網上“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這也促成了“流行病毒學”的展覽命名。
“從我早期畫的醫(yī)用垃圾、霉爛圖像、重慶鋼鐵廠,到深圳世界之窗、紐約地鐵站,再到網絡偷拍圖像,在我看來,它們之間有一個內在視覺邏輯,這就是關于現場的‘病毒史’,我希望客觀地呈現這種事實,通過視覺來研究和分析這些‘病根’在哪里?用藝術的方式如何去修復我們的心靈之痛?”張小濤表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用一種“顯微”的藝術方式觀照現實。顯然,這正是其藝術敘事的策略,也是“流行病毒學”隱喻方式的對應。
在一批名為《無題》的系列作品中,一伙青年在高架橋下手持砍刀火拼,在同一系列的另一件作品中,描繪的是一組群體沖突事件,大火燃起的黑煙占據了一半畫面。此外,女護士毆打精神病人等組圖也牢牢地抓住了觀眾們的眼球,有觀眾評論為“像香港黑幫片的截屏”。
張小濤說:“偷拍者是把現場移植到網絡,我是把BBS上的圖像移植到畫布上,再挪到展廳。”他希望此舉能夠提醒觀眾:網絡如果沒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很可能成為“殺人不見血”的兇器,他把如今網絡偷窺照和暴力血腥畫面泛濫的現象,稱之為“暴力視覺時代”,“我畫這批瘋狂的網照的目的,是希望走進美術館的觀眾,能夠看看道德倫理崩潰的真實案例。”
在此之前,張小濤的作品一向以反映社會黑暗面為主,最出名的創(chuàng)作為2004年那幅《潰爛的山水》,將避孕套、爛草莓、醫(yī)用垃圾等腐敗物作為主題,轟動一時。
深圳報業(yè)集團駐廣州記者 張瑩 通訊員 梁潔
2010年3月23日 版C2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