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個展
瑪吉畫廊(馬德里)即將于2010年1月推出蔣志在西班牙的第一個個展。蔣志是一位年輕的藝術家,憑借其具有詩性的攝影和錄像作品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內贏得了一席之地。他參加過眾多國際性影響藝術節(jié),作品也被很多重要藏家收藏。
高世強參加馬德里當代視聽藝術節(jié)
第一屆馬德里當代視聽藝術節(jié)將于今年12月10日-12日在馬德里舉行,將放映影片,為影像藝術家、小組及視聽表演設立展出項目。藝術節(jié)將在塞萬提斯學院和西班牙電影學院舉辦。高世強的作品《革命》、《大學生XX的晝與夜》及《暈氧》將于11日下午4點在專題部分放映。
展覽展期:2009年12月10-12日
展覽地點:塞萬提斯學院、西班牙電影學院
金石獲798藝術節(jié)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特等獎
舉行了一個多月的798藝術節(jié)不久前落下帷幕,作為主題展的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為年輕藝術家頒出大獎。繼在西班牙攝影節(jié)上獲得“薩博最佳展覽獎”之后,金石此次憑借作品《棲居》榮獲“2009北京798藝術節(jié)青年藝術家推薦展特等獎”。
崔岫聞作品歐羅巴利亞藝術節(jié)展出
歐羅巴利亞藝術節(jié)于1969年創(chuàng)辦,是比利時最大的綜合性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兩年一屆,每屆邀請一個國家并集中展示該國文化。2009年歐羅巴利亞藝術節(jié)與我國文化部合辦中國文化年,崔岫聞的作品在藝術節(jié)的“態(tài)度——中國女性藝術”項目中展出。
展覽時間:2009年10月24日—2010年1月27日
展覽地點:比利時布魯塞爾電力中心展覽館
策展人:柳淳風、法比埃娜?杜蒙
高世強參加“古徑今聲”聯(lián)展
高世強的作品參加了“古徑今聲:中國藝術節(jié)”聯(lián)展,用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詮釋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相互撞擊。參展作品《十八相送》通過三對情侶的講述,將古代悲劇愛情故事貫穿整個作品,形成對新千年的寓言。高世強的作品曾在國內外多個影像展上展出。
展覽時間:2009年10月11日-2010年1月3日
展覽地點:美國加州紐波特沙灘橘郡藝術博物館
策展人:莎拉-班克羅夫特
李青作品在“亞洲現(xiàn)代美術作品”展出
“亞洲現(xiàn)代美術作品”探詢亞洲藝術的現(xiàn)在和將來。每隔一年,展覽都會向西方藝術世界介紹亞洲同期的藝術狀況。通過森美術館、今日美術館、伊斯坦布爾現(xiàn)代美術館和韓國首爾美術館策展人的合作,四個展覽同時在四個不同城市舉辦。李青的作品《互毀而同一的像?杜尚》參加了此次展覽。
展覽時間:2009年9月30日-11月22日
展覽地點:韓國首爾美術館
策展人:Juhyun Cho
金石作品在亞洲之家展出
金石(西班牙攝影界“薩博最佳展覽獎”得主)將攜三件作品參加由亞洲之家組織、在Matadero馬德里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群展《北京時間》。此次展覽還包括了蒼鑫、杜振君、高磊、繆曉春、隋建國等人的作品。
展覽日期:2009年12月17日-2010年3月21日
展覽地點:Matadero馬德里當代藝術中心
www.casaasia.es
www.mataderomadrid.com
高世強作品在EMPORIUM展出
“EMPORIUM-空間新常識”展覽展出來自中國、日本、南韓等27位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展覽通過對多領域的藝術實踐的調查,展示當代空間與各種新藝術形式、概念的關系。展覽中包括的項目體現(xiàn)出來在各自語境下的空間與社會習俗的內在關聯(lián),意在為觀者提供一個理解年輕群體和藝術空間、社會行動之間交流方式的橋梁。
展覽時間:2009年11月5日-2009年12月8日
展覽地點:達芬奇科技館
策展人:畢月
主辦方:BAO Atelier(北京/香港)
網站:http://www.museoscienza.org/
attivita/mostre/emporium/
瑪吉數(shù)名藝術家參加“工作坊”展覽
以《當代藝術與投資》發(fā)起,聯(lián)合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組織、策劃名為“工作坊:藝術家是如何工作的”的專題展覽,將于2009年12月5日至2010年1月9日在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展覽是對過去三年中“工作坊”紙本研究工作的延伸與回應,著重于研究和分析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過程:觀念形態(tài)與物質特性?,敿嬂鹊亩嗝囆g家董文勝、蔣志、李超、屠洪濤等都將參加此次展覽。
展覽時間:2009年12月5日-2010年1月9日
展覽地點: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策展人:左靖、盧迎華、董冰峰、蘇文祥
經過數(shù)個月的緊張籌備,瑪吉畫廊的新網站即將于12月全面上線。屆時,瑪吉畫廊的全部展覽、畫廊代理、合作藝術家及其作品資料以及畫廊、藝術家實時動態(tài)等都可以在網站上查詢到。網站為中、英、西三語,可滿足不同語言使用者的需求。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