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泡沫漸退的市場 第二代油畫家作品有漏可撿

來源:新華網(wǎng) 作者:顧樂渠 2009-09-01

 

呂斯百布面油畫風景(局部)

  被追捧為當代藝術(shù)四大金剛的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曉剛的作品在2004年時備受關(guān)注,2005年時拍賣價格過百萬,2006年拍賣價更像火箭一樣迅速地過了千萬。就在收藏者和投資人目瞪口呆之時,市場又如拋物線般迅速從頂端回落,現(xiàn)在幾乎有價無市。在這種人為炒作得讓人看不懂的市場,很多收藏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他們不得不離開這個泡沫逐漸退去的市場。

 

 看準市場擇機撿漏

 

  對于油畫收藏來講,藝術(shù)標準和市場價格同樣重要,名家的精品力作永遠是市場的明星。但是有些好畫并沒有相應的市場表現(xiàn),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基本如此?,F(xiàn)在這部分畫家大多已去世,他們生前往往默默無聞埋頭創(chuàng)作,身后家屬也大多低調(diào),不拋頭露面,因此他們作品的價位相對很低,價值遠遠高于價格,用“遍地黃金”來形容也一點不為過。

 

  有種說法不是很準確,但有一定道理,即拍賣行是最大的撿漏場所?,F(xiàn)在拍賣公司很多,但有眼力、懂市場、會經(jīng)營的業(yè)務人員卻不多,有些藏家過世了,子女不懂藝術(shù)也不愛收藏,會把一些很經(jīng)典的油畫胡亂送到拍賣行,結(jié)果當然便宜了有眼力的藏家。

 

  第一代油畫家知名度高,幾乎個個如雷貫耳,撿漏機會很少。第二代就不同了,只要練好眼力機會很多。有位藏家曾以數(shù)萬元甚至數(shù)千元一幅的價格買到了吳作人、胡善俞、沙耆等人的作品,還有人以十倍的價格要買,藏家都沒割愛。幾何級別的利潤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一邊是鑒定的缺失,一邊是知識的不夠,這樣造就了市場機會。

 

 油畫贗品要防“后加款”

 

  油畫贗品不像中國字畫鋪天蓋地,但也不少,最突出的表現(xiàn)在“后加款”。早期的一些老油畫往往無款,這就為造假者提供了條件,他們或自己或請人模仿筆跡重新落上著名畫家的款,譬如張三的畫落的李四的款,行家一看便知,這種假畫也較容易鑒別。但既熟悉張三的畫風,又了解李四落款,還是需要一定的功力。

 

  收藏者與投資人對油畫的技法要有一定了解。油畫技法主要有三種:透明復色法、多層次著色法、直接著色法。油畫鑒定是個大題目,一篇短文是講不透的,這里只能對讀者起到點滴幫助。到拍賣公司舉牌子買油畫,如眼力不夠請專家長眼是必要的,同時,還需關(guān)注拍賣公司的信用與資質(zhì)。投資油畫切不可盲目跟風,一定要獨立思考、客觀分析。

 

 四代中國油畫家簡述

 

  很多投資人并不懂油畫,不會欣賞,也不太了解畫家的實力、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只是一味地盯著國內(nèi)外各大拍賣公司成交價格的記錄,跟著這些拍賣價格做所謂的投資。作為一個成熟的油畫收藏家或投資人,一定要懂油畫、了解油畫家、清楚歷史背景。油畫從西方傳入中國歷史不長,業(yè)內(nèi)習慣將油畫家縱向分4至5個頁面,這就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生代等等之說。

 

  粗略地講,第一代油畫家主要活躍時間為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到解放初期。其代表人物有徐悲鴻、常玉、潘玉良、劉海粟、林風眠、關(guān)良等,他們是市場的中堅力量,作品的價格早就過了百萬大關(guān),千萬元級別的作品也不少見。由于他們基本都有留洋經(jīng)歷,功底深厚,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且姓名耳熟能詳,幾乎婦孺皆知,所以投資他們的作品風險不大,還有一定的升值空間。

 

  但是筆者認為,第二代油畫家的作品更值得投資。他們主要創(chuàng)作時期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品深受蘇聯(lián)及東歐油畫經(jīng)典的影響,不僅寫實功底扎實,還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雖然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但油畫界百鳥爭鳴、百花齊放,出了不少好作品,如《開國大典》、《南昌起義》、《在激流中勇進》等等。吳作人、董希文、胡善俞、艾中信、蔡亮、何孔德、沙耆等都屬于第二代油畫家。

 

  第三代油畫家活躍時期從五六十年代一直到現(xiàn)在,這一代是最幸運的,藝術(shù)的個性化十分強烈,價位也直追第一代油畫家。但這一代的油畫家作品已經(jīng)有了投資風險,介入時需謹慎。

 

  八十年代到現(xiàn)在的畫家一般稱作新生代。這批畫家中當然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但市場泡沫也大。

 

【編輯:虹汐】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