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呂楠說話,時而像一個相交多年的朋友,親切、直白;時而又像是一位哲人、一位思想者,淡定而深不可測。
作品活得比我長
他十年如一日地反復閱讀布魯斯;他熱衷莎士比亞;他常常提到海德格爾。他喜歡一切有思想的文字,在他的五大愛好喝茶、抽煙、音樂、看書和游泳中,閱讀至關重要,甚至多于吃飯睡覺。
呂楠每天在創(chuàng)作藝術,同樣他每天也在閱讀大師。他說:“每天閱讀大師的作品,就如同跟老朋友聊天。好的作品,即使20年后再讀依然感人。”
然而,過多的閱讀常常讓他陷入思想的困惑。于是,他用行動去印證、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他說:“沒有思考,行為就會失去方向;只思考不行動,思考則會癱瘓。”他用“心”去尋找人類所忽視的,用“情”去捕捉被人心所遮蔽的。所以,他的作品在瞬間能直達人心最深處,喚起人類精神的復歸。
海德格爾曾說過:“我們只談偉大的藝術,作品一旦建立,藝術家就死了。”莎士比亞也說過,重要的是作品存在了。呂楠同樣這樣想,也這樣做。他說:“我只是一個通道。一旦作品完成,藝術家就變得微不足道。能永久留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不是藝術家,而是作品。我與作品相比微不足道。因為作品比我活得長。”
我沒有死穴
從精神病人到天主教,從淳樸安定的藏民到緬北監(jiān)獄的囚犯,呂楠在別人眼里經歷了一般人都無法忍受的艱難、跋涉和孤獨。于是,外界評價呂楠為“最傳奇的攝影藝術家”。對此,呂楠并不以為意:“這樣的評價不知從何而來,我并不特別,人都是有經歷的。”
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并不能抹殺呂楠忘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的執(zhí)著不禁讓人猜測:呂楠,你還有什么會怕?你最在乎的又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呂楠笑言:“我沒有死穴。”
“當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足夠豐富的時候,又何必在意外界呢?”長年的閱讀、艱難的行進、靜謐的思考讓呂楠早已進入一種禪定。無所欲,無所求,就是呂楠現在的狀態(tài)。
“作品好賣不好賣?該在哪里賣?應該賣多少錢?這些創(chuàng)作以外的事情我從不考慮。我唯一想的就是怎么用現有的錢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呂楠坦言:“或許很多人都不會相信,但這就是我的真實經歷。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考慮錢的問題。有錢就去做,至于以后會怎樣不去想。這或許是性格使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無論是運氣還是命運,每當錢快用完的時候,就會有人或者有機會讓我再次獲得能繼續(xù)走下去的錢。一句真實的領悟:只要走正確的路,就一定會有一支無形的手在幫助你。平庸不是智慧問題,只是沒有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
無疑,這是一句發(fā)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他說:“人活著就要對他人有用。誠然,作品也是如此。作品要感動他人,必然其創(chuàng)作者內心要被感動。”呂楠就像他的作品一樣,讓人感動。他就像一本剛剛開始的書,現在只翻開了頭幾頁。下一頁會是什么呢?讓人期待!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