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藝術網:王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99藝術網的采訪。首先您是如何理解這次論壇的主題“修正與重寫”?
王南溟:這次主題是根據美術史寫作的。因為這幾年大家都知道,美術史,關于中國當代美術史的書出了幾本,就引發(fā)了一些關于怎么寫當代美術史的一些話題。去年我在證大美術館也組織過一次關于如何書寫美術史這樣一個方法論的討論會,這次肯定是跟那個主題是一樣的,只不過人員換了。我主持那個差不多是比較上一代的評論家來參加,這次是更年輕一點的評論家。
99藝術網:您作為知名的批評家,怎樣理解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建構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和價值的評判標準?
王南溟:我覺得現在的人過于急了,評判標準和價值系統(tǒng)要從群體到個體,就是每個人是怎么做的。我們往往把這一塊給忽略掉了。比如說每個評論家,首先先不要感覺我們做什么事情,是我本人從哪個角度切入,我思考了什么東西,這些東西跟我自己的評論有什么關系,我的評論系統(tǒng)是怎么建立的。這樣的話,才有可能把很多很錯綜復雜學術上面的問題理清,同時這個學術才有可能提升起來,否則的話就很難。
99藝術網:您是如何看待當下藝術品種這種暴力話傾向的,學術批評更像一種謾罵式的人身攻擊,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王南溟:要這樣看待,假如說是一個民主社會的話,像這種謾罵對人不從學理來討論,構成對人的謾罵,我覺得這也是很正常的。只不過以前也有謾罵,以前的謾罵因為沒有傳播渠道,這個謾罵可能就幾個人,小圈子,或者私下罵?,F在因為有網絡,一罵就罵到網上去了。
從我本人而言,我對這種謾罵從來就不會對它進行追究,我覺得這很正常。原來是私下罵,現在轉到網上罵,我本人不會計較這些事情。
99藝術網:您認為藝術批評應該恪守怎樣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
王南溟:批評作為一個學科,它有自己內部的要求。比如說你批評,從一個批評家角度來講,你批評的對象是什么?這些對象在什么概念下面和命題下面構成了你的批評對象。這個樣子,后面又怎樣通過自己的論證方式把它論證出來,我覺得這個還是回到個體批評家身上,我一直強調批評家是一個人的工作,就是這個道理。最后落腳點在于不是呼吁要批評,也不是說呼吁批評如何抵制市場,而是每個人回到自身,你是如何從事你具體的批評和研究的。
99藝術網:剛才您也談到了市場這一塊,您認為藝術批評面對市場如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怎樣才能保持藝術批評的獨立性?
王南溟:從評論的角度來說,假如說過于受到市場的影響,這個影響當然是有兩種:一種是為市場鼓吹,還有一種因為藝術家市場好好了,評論家內心不平衡。從這兩點來說,對我而言,從評論家角度來說都沒有多大必要。比如說因為市場現在怎么樣就猛烈地感覺到去批評市場。從評論角度來說,評論是自己的一個系統(tǒng),跟市場其實是分開的。
99藝術網:現在有一些藝術家,尤其是打中國牌的作品,受到西方的收藏家和價值體系的青睞和歡迎,并得到他們的認可。您認為打中國牌是一種技術上的策略,但是當代藝術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是否具有這種國際化的意義?
王南溟:假如說是被強勢文化規(guī)定的東方主義,那么我們東方人自我東方化的話,其實從文化格局上來說,至少他對中國本土的文化沒有任何的影響,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假如說一個文化對本土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那么可能會成為西方的異國清代,可能會成為西方消費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消費文化,對我們本國來說,文化建設來說也沒有多大意義。為了這個話題,我在90年代書寫了不少的文章。
99藝術網:您如何看待前段時間王林老師和呂彭老師的爭論的?
王南溟:這個爭論我沒有看完整,就大致地瀏覽了一下。我覺得爭論本身沒有什么壞事情,因為從評論家的角度來說,爭論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必須的。就是我們不要看爭論就覺得有什么,兩個人鬧矛盾。我只講一句,就是千萬不要把爭論人,把他們兩個的爭論理解成是江湖的恩恩怨怨,還是回到文本,分別對王林跟呂彭的爭論,看看有哪些學術話題是需要深入討論的。所以我們雜志也在做這方面的事情,希望能用組來的稿子扭轉一下,把王林跟呂彭的爭論,從江湖的誤解當中,不是他們兩個人誤解,而是社會上對他們兩個人的誤解當中解放出來。
99藝術網:請您綜合評價一下這次“領升藝術論壇”?
王南溟:那個論壇是年輕評論家比較多,而且現在年輕評論家差不多都從學院里面出來,他們學院接受比較規(guī)范化的,就是如何做美術理論和美術評論的課程。相比較而言,新一代批評家學理跟閱讀量這些方面確實超過了以往的評論,可能等他們成熟以后,這一代人評論的風氣會有所改變。
99藝術網:有沒有發(fā)現青年比較家存在的問題在哪兒?
王南溟:比如我們很容易說青年批評家還不成熟,好像理解、閱讀量不夠或者社會上經驗不足。這不僅是青年批評家存在的問題,也是任何批評家都會存在的。我覺得這些話,假如說某一個評論家對青年家用這種話對他們評價的話是沒有意義。因為老評論家也面臨這些問題,我本人也面臨這些問題。尤其說不要一個人年輕心急,想出名等等。我覺得以后像這類詞語,可能在學術界盡量不要出現,要說急躁,每個人都急躁,我本人也急躁的。我想世界上任何人都急躁。因為你要用這種評價方法,等于是離開學術了。我不是說急躁就是好的現象,不是要鼓勵大家急躁,而是說用這種方法繞開批評家的文本,直接對他工作方法、性情上的一種評論,我覺得這種評論沒有意義。最好的評論就是回到這個作者的文本,到底有哪些缺陷,有哪些值得討論的話題,有哪些已有的成果和哪些缺陷,進行文本式的評論,這樣才能進入到學術領域。
99藝術網:謝謝王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