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創(chuàng)辦以來,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經(jīng)過6年的發(fā)展,已成為亞洲頂尖藝術博覽會,并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作為春季亞洲范圍影響力最為廣泛的藝術活動,CIGE 在關注自身現(xiàn)當代藝術博覽會平臺發(fā)展的同時,亦關注藝術與城市、與公眾的關系并且不斷嘗試將藝術植入城市生活的實踐。在2008金秋黃金周與摩登天空音樂節(jié)共同成功打造M-ART藝術單元后,在這個滿懷希望的春天,CIGE執(zhí)行委員會應CHIC(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的邀請,在CHIC期間打造展中展“戀物”,這是藝術與服裝的碰撞,也是CIGE為推動當代藝術與公眾互動所堅持的努力。
之所以有這個主題,因為“戀物”,實是人類性格中顯性或隱性的因素。譬如說瓦爾特•本雅明的體內(nèi)有個未填滿的圖書館,于是他不惜變賣家產(chǎn)拼命買書;又如《sex&city》中女主角Carrie Bradshaw熱愛頂級高跟鞋,并瘋狂購買了上百雙Manolo Blahniks?;蛟S,每個人心底都會有一座博物館的需要,這座博物館空著,但早已分門別類等著被填滿。你可以選擇理智而有節(jié)制的喜愛,也可以選擇瘋狂而不記后果的去迷戀。
有些人,譬如藝術家,對事物的迷戀可能比一般人來得更為專一。因為一旦進入了專業(yè)的領域,喜好不得不演變成一種決定命運的結果時,就需要去較勁!參加此展的十位藝術家對某種材質或題材都有著一股子迷戀,甚至是偏執(zhí),創(chuàng)作的瘋狂性隱于在二維或三維的空間之中。
楊帆近期在嘗試用服裝輔料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她的作品始終與女孩兒有關美麗浪漫的夢想相聯(lián)系,柔軟的布、線球、閃晶晶的亮片、絲線,這些普通的材料經(jīng)她的手,被拼接出一個個夢想的伊甸園。麻雀變鳳凰的概念在這件《春》的作品里徹底被體現(xiàn)。
以玩偶為母題一直是楊靜和趙一淺的堅持,同樣的寫實,同樣的細膩,但兩位藝術家所迷戀的對象迥異。前者的傾向在于用精致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種巴洛克式的繁復。后者的興趣更專注于每個事物的細節(jié),努力的用繪畫或裝置雕塑還原的過程,而每一種還原,將“物”放大了,暴露給觀者。
蘭一和劉慧描繪的都是“時尚人物”。蘭一筆下的人物被線和色塊建構,樣式很西方,并有硬邊繪畫的痕跡,所不同的是,蘭一的作品是柔和的,線條有著中國書法的頓挫感。劉慧則選擇中國水墨表現(xiàn)時尚人物頭像,水性材料流動的自由性加強了人物造型的豐富感。
李殊睿的作品看似描繪被放大的布面纖維,但事實是什么?她并不想告訴觀眾。畫面在試探:畫面本身色彩的愉悅感能否消解人們對含義的渴望?瞿瀟所選擇的媒介——汽車烤漆,成全了其作品的洗練、精致、精準、單純,工業(yè)化的材料最好的體現(xiàn)了直白,不繞彎的快感。他們的作品都很“物質”,一個抽象,一個具體。
吳笛笛和席丹妮看事物各有其法。吳笛笛拋棄西方透視法,她用內(nèi)心的視點去感悟動物、植物、人物的形、色、體,不厭其煩的將每一件入畫的事物細細碎碎的描,耐心耐煩的繪。席丹妮的作品在色彩上是熱情的,而冷靜觀看方式卻隱于其后。她關注于物體不同質感所產(chǎn)生的韻律美,但切入方式卻簡單如兒童。
這些作品包含了作者們對“物”的欲望、墮落、興奮、堅持。總之,博物館還未填滿,擴建還在進行中……
【編輯:梁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