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撥開金融危機迷霧看當代藝術——批評家陳默專訪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作者:石棱 2009-04-05


“撥開金融危機迷霧看當代藝術”——批評家陳默專訪


  99藝術網:您對“藝術市場”這個概念的生成,及其所謂的藝術市場是如何看待的?    
  陳默:
藝術和藝術市場的出現,應該是一個正常的上下文關系。只不過如果這種關系到了一個非正常比例的時候,可能就出問題了。不妨做一個比喻,假如說“中端”藝術家,從10000個藝術家里面脫穎而出1個;“低端”的10000個里面出來10個,這就可能形成一個相對“正常”的比例關系。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假設性的比喻。但是目前這個比例出現了什么狀況?差不多人人學藝術,個個都想當藝術家,而且都標榜“當代”。是藝術家都想賣作品,而且都希望賣價很高,賣作品的真真假假的都要進入藝術市場(光是一個北京,有多少人做“藝術”?細統(tǒng)計出來一定嚇死你?。?。而在藝術中介機構領域(畫廊、機構、拍賣系統(tǒng)),“發(fā)財暴富”的假效應,導致本來也許十來家合適的比例,擴張一千倍一萬倍(猶如全國幾乎所有領域都介入“房地產”,也吹響了市場崩潰的集結號一樣。),“賣菜的多于種菜的”,那還是“菜”嗎?還能“吃”嗎?在收藏界,真正喜歡并全身心投入長期堅持的善者良者,成了稀有物種,代之以漫山遍野泛濫的投機“做家”、“炒家”,在惡意循環(huán)呈幾何數暴漲時,危機早已降臨。構成“市場”的三大要素(藝術工作者、中介機構、藏家愛家),在如此這般的膨脹虛幻中,已病態(tài)叢生。這個藝術市場已沒有太多“真實”可言,而不真實的市場,其崩潰是遲早的事。
 

  99藝術網:現在有一個問題,提到“市場”我們不得不說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對藝術領域的影響應該很大,根據您的觀察,這個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默:這也是一個在市場比例或比值的關系中看的問題。去年我有一篇文章,說到了資本和藝術市場的關系。當資本在投機前提下注入的比例不正常的時候,市場就不真實了。這種“不真實”,不要說這次來了金融危機,就是金融危機不來,它堆積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會像壘得很高的一堆雞蛋,會坍塌的,坍塌的話,一定會有相當多的蛋被打碎。那些以玩股票的心態(tài)來玩藝術品的人,一旦見不好玩了,賺不到錢的時候,他們就會跑,會“退潮”。退潮之后,又回到了那句老話,“退潮才見光屁股,才見裸泳者。”你看看有幾個是“穿”衣服的?渾水摸魚的都顯出來了。有一些本身不錯的(資本)應該可以留下的,不幸的是也跟著頭腦發(fā)熱出問題;而其中大部分的“人”本身就沒有“穿”衣服;有一些可能是有衣服“穿”,但卻把衣服脫掉了。這里面包括許多不誠實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藏家,以及投資或投機資金。由于其“作亂”程度不一,可以根據他們參與的實質情況,分一下質量層次的。就像房地產泡沫一樣,房子是干什么的?就是住的。你買來干什么?買來住。如果在正常健康的供需和管理條件下,房地產是沒有理由炒起來。本該賣2000塊錢一平米的房子爆炒到2萬,那還是房子嗎?還能買得起嗎?你還敢“住”嗎?藝術品市場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藝術品按照作品內質分出高端、中端、低端,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進行欣賞、交流、收藏,從而形成一個有限的“小眾”市場,但它終究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不能解決吃喝拉撒等根本問題。如果說到“價值”,一個在于大眾性的普遍的欣賞價值,另一個是中高端的藝術家作品的被關注性和稀有性達到一定峰值,會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當然,對于低端藝術品而言,由于其“生長”周期和面貌的不確定性,往往在市場低迷時被看淡。)   
 

  99藝術網:剛才提到了兩個概念,一個是“藝術市場”,還有一個“當代藝術”的概念,尤其是經常被提到的“中國當代藝術”,藝術批評界是如何界定的?

  陳默:“當代藝術”是藝術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發(fā)展到今天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當代藝術”本身強調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表現性、觀念性和批判性,這些特點都不是過去我們熟知的古典繪畫或者是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可以相比的。“當代藝術”整個機體本身沒有什么大問題,出問題的是“藝術”的一些參與者以及市場投機衍生品(猶如金融投機衍生品),或者說是其外圍末端的不良作為。把當代藝術作為股票、作為一個炒作品種的時候,不出問題才怪。     
 

  99藝術網:在經歷這次經濟蕭條之后,進入2009年,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會不會出現新的動向?

  陳默:我覺得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動向,該干嘛的照樣干嘛。如果說“動向”,可能會讓一大批藝術投機者和“多余者”出局。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另一個我們必須面對卻又無法解決的很大的難題,就是當前的藝術教育太混亂,太無序。不顧師資、校情、管理能力和藝術規(guī)律,放肆大量地招生,使得學藝術者數量在近些年擴張成百上千倍。幾乎所有的大學不分性質都在辦藝術院校。按“規(guī)定”,美術學院不能開航空航天專業(yè),那航空航天學院為什么可以開辦美術專業(yè)呢?大氣物理、果林栽培專業(yè)可以開藝術專業(yè),藝術學院能不能開大氣物理、果林栽培、高等數學專業(yè)呢?而實際上,藝術教育的難度性和“不可教”性,卻遠在那些自然學科之上。所以說,作為當下藝術教育的“成果”,制造了太多的“人才”垃圾和市場謊言,也讓太多的人誤入“做藝術即能成名發(fā)財”的歧途,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其添亂效應是極為顯著的。另外,像京城這幾年匯聚的數十萬“藝術”大軍,他們大多都是本著“機會”和生計而來的,也注定會成為本世紀藝術史上最壯觀的謊言。(極少數的優(yōu)秀藝術家,和他們是否“進京”沒有必然關系,也不應成為“藝術民工潮”大肆進京的借口和理由。)“藝術”在當前的經濟混亂中,特別是熱度高漲中,相伴會出現很多虛幻的東西。在這次的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泡沫散去,藝術的純粹性可能會凸顯出來。
 

  99藝術網:到今天為止,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藝術,到底生成了什么樣的一種局面?或者說發(fā)展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陳默:到今天,我們注意到藝術生態(tài)里摻雜了太多不潔的東西,或者說是泡沫化問題。比如說藝術院校的擴招,藝術家的不純粹,市場的混亂等等。我覺得十幾二十年前的藝術生態(tài)比現在要健康得多,當然和那個時候社會的不發(fā)達也有一個比值關系。在那個相對貧困的社會背景下,當時的藝術家在思考問題、閱讀儲備、藝術創(chuàng)作時,他們要純粹得多。因為那時,沒有可能考慮賣畫為生或賣畫發(fā)財之類的問題。是不是社會進步了,或者經濟膨脹了,藝術就跟著會“膨脹”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的。如果要考量一個社會經濟體的價值區(qū)域的話,“藝術”應該滯后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換句話說,相對的“貧困化”語境,更有利于其健康發(fā)展。)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藝術的思想性、前瞻性、觀念性、表現性、批判性又超前于社會的發(fā)展,達到這種狀態(tài),才可能是健康的和可持續(xù)性的。
 

  99藝術網:對于今天中國的社會公眾來說,他們去關注或是感受當代藝術,關注點和感受點應該放在哪里?難道說他們滿眼所見的“798”里天天不停的藝術展覽,拍賣行里藝術品的天價,以及滿大街滿墻壁的的藝術家的展覽海報就是全部的當代藝術?

  陳默:對這個問題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當代藝術就其功能看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受眾面和研究層面,是要相對窄一些。換句話說,它更多地是面向“小眾”而非“大眾”。本來,藝術在整個社會和文化層面中所占的比值很有限,它的“作用”也很有限,我們不要去無端放大。“放大”之后,全人類、全社會都來關注當代藝術,這肯定是不真實的。特別是那種觀念性、行為性的作品,是給少數人閱讀的“小眾化”的藝術,怎么可能讓普天下的觀眾都去理解、埋單呢?國家、官員、社會各個層面,都想著力“打造”當代藝術的“產業(yè)化”,這嚴重違背了藝術規(guī)律,只能是一廂情愿得不償失。這就猶如把當代藝術逼到一種不應有的位置,像趕鴨子上架一樣,一定要讓它“上架”,那“鴨子”的“爪”是沒有勾的,在你指定的那個“架”上它站不穩(wěn)立不住,終究是要“掉”下來的。
 

 2009年3月31日,訪談:石棱。根據電話采訪錄音整理,陳默修訂。

 

 

  附:批評家陳默

 

【編輯:石棱】

 
批評家陳默

陳默

  中師美術畢業(yè)當美工。1986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畢業(yè),在美術出版社做編輯。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介入現當代藝術批評與策劃。先后策劃《000,’90現代藝術五人展》、《“上下左右”:藝術展》、《“殘骸”行為藝術展》、《“老區(qū)經驗”:當代藝術展》、《“物象營造”:當代藝術展》、《1、2、3、4屆“農民街” 當代藝術年展》、《“十匹火磚“:當代藝術展》、《“圖式營造”:何多苓、龐茂琨素描作品展》、《第六屆“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jié)》、《第五屆“大道”行為藝術節(jié)》、《“成都后生代”:當代藝術澳門展》、《“走筆巴山”:羅中立水彩藝術展》、《“穿越文化“:高小華、徐忙耀、楊謙、何工文獻與作品展》、《(2006)首屆“新動力•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圖像精神”:當代藝術邀請展》、《“形形色色”:陳默、何工學術提名展》、《(2008)首屆“西南力量”當代藝術邀請(巡回)展》、《“北上南下”:當代藝術邀請展》等約八十項展事,并為多個當代藝術展做學術主持和特邀批評。先后在各種媒體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逾百萬字。川音成都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大藝術》執(zhí)行主編。批評家、策展人,現居成都。

  Chen Mo worked as art designer after graduation. And he furthered his education in Art history department in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and graduated in 1986. After that, he worked as editor in art publishing house. In 1980s, he began to scheme and comment contemporary art. He has planned more than 80 exhibitions, such as ‘000,’90-Modern art 5 artists’ exhibition’, ‘up, below, left and right-art show’, ‘debris-behavior art show’ , ‘revolutionary districts-contemporary exhibition’, ‘objects’ shadow creation contemporary’, ‘The 1st, 2nd, 3rd and 4th famers; street contemporary show’, ’10 fire bricks contemporary exhibition’, ‘pictures and formulas creation : He Duoling, Pang Maokun’s sketches show’, ‘the 6th Open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rt festival’, ‘the youth in Chengdu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in Chengdu’, ‘painting in Bashan: Luo Zhongli watercolor exhibition’, ‘going through the culture: Gao Xiaohua, Xu Mangyao,Yang Qian and He Gong’s literature and works show’, ‘(2006) New drive • China contemporary art biennial ’, ‘pictures’ spirit contemporary invitation art show’, ‘various shapes and colors : Chen Mo and He Gong nomination show’, ‘going north and south-contemporary exhibition’, ‘southwest’s power 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Besides, he has served as academic supporter and special critic for lots of exhibitions. He has published hundreds of thesis (over millions words) in kinds of papers and magazines. Now he works as professor (supervisor of the graduates) in Chuan Yin Cheng D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editor in chief in ‘the great Art’, critic and curator in Chengdu as well. Now he lives in Chengdu.


【編輯:石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