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批評家和鑒定專家高鴻也認為,將不同身份的書家作品分類,表象上看是一種拍賣的策劃手段,但實際上是一種細化的學術行為。書法藝術其本身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細化書家的結(jié)構(gòu)體系會凸顯數(shù)千年來不同結(jié)構(gòu)體系的文化內(nèi)涵,有助于我們深入研究書法流派的產(chǎn)生及其演變的軌跡。對收藏家來說,也會在這一體系的架構(gòu)中選擇適合自己所要收藏的對象??傊毣w系,是學術引導市場的理念的雛形,因而,收藏的學術化也將因此應運而生。
他以為,沒有學術內(nèi)容的拍賣只是一種銅臭味很重的買賣行為,而沒有學術化的收藏也只是一種盲目跟風的低俗投資行為。
古代書法VS 近現(xiàn)代書法
綜觀近年來的書法拍賣數(shù)據(jù),書法市場上的天價締造者幾乎全部來自明清及明清前的古代書法,在拍場上一直處在平穩(wěn)上升之中,很少受資本因素的影響。不過,高鴻特別提醒,唐代書法幾乎絕跡,宋元書法也只是偶露崢嶸,宋四家的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蔡襄以及趙孟頫等人的作品真?zhèn)味嘤袪幷摚ㄊ聦嵣险孥E確實不多,其中趙孟頫的贗品最為迭出);而明清書法是近年拍場的主要追逐對象,流量多,真跡和精品時有出現(xiàn),但贗品居多,以文徵明、唐伯虎、董其昌、王鐸等人為“重災區(qū)”。如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王鐸作品達近萬件,大多是王鐸的晚年作品風格的樣式,如此數(shù)量實為不現(xiàn)實。由此,收藏家和投資者絕對需要格外小心、謹慎出手。
書法家書法VS畫家書法
跡象和數(shù)據(jù)顯現(xiàn),被市場青睞的大多不是書法家之作,而是畫家的書法作品和社會名人的書法作品,其中社會名人的書法作品升幅更快。究其原因,還聽專家觀點。
一直專注于書畫收藏的成蘭認為,一般評價書法的成就高遠有三個評判標準:第一,其作品沒有或基本上沒有前人或者師承的痕跡;第二,作品具有強烈的個性和明顯的時代感;第三、具有審美高度。這就是看似簡單卻為絕大多數(shù)的書法家一輩子都沒能解決的難題,也是為何眾多所謂的書法家被稱為“書者”或者“書奴”的問題所在。
然而,一個現(xiàn)象和事實卻讓人深思,如何才能解決書法藝術的法度、形式感和境界的難題,似乎只有在那些著名畫家手里才能被輕而易舉地解決?,F(xiàn)代畫家中具有較高書法修為和藝術成就的,北方有齊白石、徐悲鴻、啟功等,南方則有黃賓虹、吳湖帆、張大千、溥儒、陸儼少、謝稚柳、唐云、來楚生等。再看清代的揚州畫派,有近半數(shù)在書法藝術上都頗有建樹。
高鴻也指出,宋四家中,蘇東坡和米芾既是官宦又是畫家。也就是從蘇、米開始,畫家的書法一直是書法陣容的中堅。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徐渭、傅山、文徵明、唐寅、倪云璐及至近現(xiàn)代的吳昌碩、吳湖帆、沈尹默等等都是書畫兼長且建樹頗高的雙料藝術家。
名人書法升值更快
另外社會名人,如帝王、官宦和學者文人的書法也一直受到市場青睞。從王羲之、李世民、顏真卿等到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郭沫若、沙孟海等,他們都不是專業(yè)書法家,書法對他們來說是工作必須的寫字,但他們的書法作品卻會被市場認可并傳世。就是因為這些人有政績,有著作,有故事,他們的字有人文含量,哪怕是一些有過劣跡的社會名人,如李鴻章、鄭孝青、汪精衛(wèi)、周作人、康生等。
而且,這類書法作品在市場中并不容易得到,比如弘一法師的書法,他出家后的書法作品得到的人沒有幾個。至于魯迅、郭沫若甚至孫中山的書法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了。一旦現(xiàn)世,其價格便可想而知。如郭沫若1966年作的《行書節(jié)錄李固遺黃瓊書立軸》在08秋拍以28萬元成交,足足高數(shù)估價2倍多。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