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至30歲的消費者成為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力,這一年齡段的中國消費者人數要比日本高出11倍。“除了買小飾品和錢包,有些人也會買幾千塊錢的上衣或褲子,但這樣的年輕人很少會買上萬元的東西,一般消費都在5000元以內。”不少奢侈品牌店的銷售小姐都很熟悉她們的年輕顧客。
登喜路亞太區(qū)行政總裁德奕寧曾經在采訪中說:“以登喜路為例,中國的消費最低年齡要比歐美及其他國家低5歲左右,大概可以劃到25歲。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由于中國目前處于發(fā)展中市場,有年輕人成功的例子;二是一些經濟能力并沒達到消費奢侈品水平的年輕人,為了圓奢華夢也在消費奢侈品。”
意大利時裝品牌Etro的總裁Gimmo Etro研究中國市場已有12年了。他發(fā)現,中國奢侈品的消費者年齡層從20多歲的年輕人,到50歲左右的人都有:“在國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費群一般在30到40歲之間,他們已經是很成熟的消費群,而中國25歲到30歲的人也成為奢侈品消費市場的一部分,而且這樣的年輕客戶現在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在服裝設計上也開始加入適合年輕人的因素。”
人們總想借用高跟鞋讓自己看起來比現實更高一些。名牌logo不停地告訴周圍的人:你買了昂貴的格紋風衣或是名牌手袋,你就是一個有錢人。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即使是在上一刻對高昂的標價還有所遲疑,下一刻logo帶來的矚目似乎能讓人一步登天,一切都顯得物超所值。然而較低的成本和高昂的售價必定會催生出贗品的繁榮。
現在,假貨不僅僅停留在馬路上泛濫的Louis Vuitton包,那些精致到幾乎無懈可擊的特A貨每天都在最時髦的百貨公司和購物大道上招搖過市。它們做工精良,標價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和泛濫到連老太太買菜都人手一個的粗制濫造品相比,它們也能被稱作“奢侈品”了。幾年前北京秀水或是上海襄陽路市場上那些幾十塊一只的拙劣假貨對奢侈品行業(yè)的影響也許還十分有限,畢竟受眾不同,奢侈品巨頭們也不以為意。而現在開著高檔跑車的消費者也開始拿精致的特A假貨玩起了Mix and Match,才令奢侈品行業(yè)恐慌。驟然間轟轟烈烈的打假運動開始了,一樁又一樁的訴訟,還有各種中國公民在歐洲旅行用假貨被罰的傳聞四起,終年擁擠不堪的襄陽路市場也終于倒下,可是大街上的假貨依然絡繹不絕,這也讓許多準備在專賣店購物的顧客望而卻步。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