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里的虛無主義者 達達主義

來源:VOGUE時尚網 2009-01-23

 

 



 

  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它首先產生在瑞士。1913年,杜尚創(chuàng)作了第一件驚世駭俗的作品:將一個帶有車輪的自行車前叉倒置固定在一張圓凳上,取名為《自行車輪》。在此之前,塞尚所開創(chuàng)的藝術帶來的只是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更新,而杜尚則從根本上顛覆了藝術的固有概念。塞尚是一個嚴肅的畫家,而杜尚則是一個徹底的思想家。1915年秋,幾個流亡在瑞士蘇黎世的文學青年,包括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國人漢斯.阿爾普以及另外兩個德國人,他們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名收“達達”的文學團體;1917年,杜尚又將一個男廁所里用的瓷器小便池送交紐約獨立藝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展覽會。作為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杜尚首創(chuàng)的所謂“現成品”藝術標志著現代藝術的根本性轉折;1919年,又在法國的巴黎組織了"達達"集團,從而形成了達達主義流派。
 

  達達主義,語源于法語“達達”(dada),這是他們偶然在詞典中找到的一個詞語,意為空靈、糊涂、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fā)音為名,表示嬰兒呀呀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應象嬰兒學語那樣,排隊思想的干擾,只表現官能感觸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擬的《宣言》中,曾為“達達”下了這樣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么也感覺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虛無,是烏有。”
 

  達達主義者對一切事物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他們常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主義運動時說:“目的在于設法證明這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只好叫它為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準則是破壞一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象炮彈一樣,將人打死之后,還得焚尸、銷魂滅跡才好;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上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tài)。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