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下午“第一屆中國酷兒獨立影像巡回展成都小酒館站”正式開始播放。這些獨特的電影讓我們在這個時期感受到一些獨特的電影主題,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過去三十年間,從來沒有一個詞帶給我們如此多的困惑和矛盾。"酷兒",它挑戰(zhàn)男女兩分的性別傳統(tǒng),卻也漠視同性戀理論的陳詞濫調;它試圖建立嶄新的性別身份,卻堅持顛覆自我的身份政治;它拒絕迎合主流,卻也混跡主流之中……
酷兒基于性和情感: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和跨性別等非主流性話題都被酷兒涵蓋,卻又遠遠不止這些;無政府、殺手、浪人、SM、瘟疫、外星人……甚至是那些在半夜游蕩的黑車司機,所有個體的、邊緣的、非主流的生活形態(tài)在這里不加區(qū)別地被包容、被溝通、被交流??醿河跋袷顷P于酷兒題材的類別,卻在打破自我的分類;它是不迎合的、獨立的,卻從不拒絕主流。
我們驚喜地看到這幾年來,因為個人化自我表達逐漸被他人理解;因為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得體制外的創(chuàng)作得以低成本運行,越來越多的酷兒獨立影像頑強表達著存在……
影片介紹:
《傷花》
梔子白,紀錄片(2006年)。
這是大陸首部女同班底攝制的女同志題材紀錄片。天使從異地來上海打拼、尋求自己的夢想。異鄉(xiāng)飄泊,她希望從感情中得到慰藉。然而,來自社會、家庭的持續(xù)壓力,令年輕的女孩無措。
《我們要結婚》
石頭、明明,紀錄片(2007年)
"愛 本該沒有界限,無關性別
我們是同性戀者
我們希望擁有一紙婚書,世人共鑒。
請支持所有相愛的人,支持中國的同性婚姻。
2007年情人節(jié)北京的街頭,8名同性戀者向路人送去鮮花和祝福,呼吁公眾支持中國的同性婚姻。
《女人50分鐘》石頭,52分鐘,紀錄片(2006年)。
故事梗概:從2000年到2004年,這些影像主要拍攝于中國青藏高原、偏僻的正在開發(fā)的中國西南部、都市北京,紀錄了中國當代社會變遷。女性在不同的地方勞作、嬉戲、祈禱、相愛。
《陽春之春》楊平道,劇情片,17分鐘,中國(2006年)
男A的女朋友被淹死,他似乎對女朋友的死無所謂;好朋友男B當兵回來就馬上去看望男A,安慰他,同時不依不饒地追問:為什么后來不回他的信?
《臺北:彩虹之城》
:范坡坡,紀錄片,10分鐘(2008年)
經過一番周折,大陸參訪團終于到達臺北——彩虹之城。臺北曾經被著名同志雜志《out》評為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同玩節(jié)上熱情的臺北市民,晶晶書庫豐富的同志資料,"真情酷兒"有趣的廣播節(jié)目,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生動講解,T吧里的激情歌舞……都讓人大開眼界。性別人權協(xié)會、臺灣同志熱線、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臺灣同志運動的重要人物也都出現在我們面前。
《唐唐》導演:張涵子,實驗片,90分鐘(2004年)。
這是一個關于轉化的故事。 唐唐是一名反串演員,白天他是男人,晚上他濃妝艷抹扮成女人,出沒于各種酒吧及夜總會,他以此掙錢為生。習慣了這種生活,他變得榮辱不驚。每天,他的心態(tài)都在兩種性別之間轉化。后來,唐唐愛上了另一個男人小輝,可是不久,小輝拋棄了唐唐,唐唐很痛苦。熏和莉莉是一對女同性戀。他們在酒吧偶然看到了唐唐的演出,并同時喜歡上了女裝的唐唐。這段時間,她們倆正在籌備出國留學,想在國外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后來莉莉走了,熏卻沒走成。孤獨的唐唐和熏成了好朋友,將近一年的時間,她們像姐妹一樣生活在一起,彼此照顧。可是,生活再次發(fā)生轉化,他們最終成為了戀人。而在戀人的角色中,唐唐更像一個女人,熏則更像一個男人。從此以后,他們的生活里也不斷發(fā)生糾纏與爭吵,像普通的男女一樣,陷入生活的瑣碎中。
唐唐自殺了,他為什么死?或者,他真的死了嗎?這都不重要。我所感興趣的不是這個,也不是同性戀的生活,而是生活中不斷發(fā)生的轉化過程。生與死,男人與女人,喜愛與憎惡。
今天你認為是這樣,明天卻可能是另一個樣子,有什么是能夠真正被確定的?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你越想接近真實,你就越被一個更大的假像包圍。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