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bbentrop’s的客廳
——史蒂芬·卡魯扎個展
開幕時間: 2007年8月10日 19:00
展覽日期: 2007年8月10日-8月28日
展覽地址: 上海證大現(xiàn)代藝術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芳甸路199弄28號)
主 辦: 上海證大現(xiàn)代藝術館
協(xié) 辦: 北京季節(jié)畫廊
藝術總監(jiān): 沈其斌
項目負責: 陳淑霞
策 展 人: 楠楠
作品背景:這是一個故事
歷史的不可逆轉總讓人唏噓不已,尤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如此這般慘烈的回憶,總讓人忍不住地多問一次“如果”,如果發(fā)生,如果不發(fā)生,而這一次的“如果”,送給1933年,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的客廳?!绻谶@個客廳里發(fā)生的事,不是掌握在納粹黨人手里,或者,他們所談論的一系列決定,不是當初那個模樣,也許歷史就為之發(fā)生改變了。此時此刻,“瞬間就是歷史”。
坐落在柏林郊外這座客廳屬于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官員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1933年1月,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陰謀性的秘密會議在這間客廳里舉行,而不久之后,德國政局發(fā)生了突變。當年1月30日,希特勒奪權,被正式任命為德國總理。第二年8月1日,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病逝后,希特勒兼任德國總統(tǒng)。1933年無疑成為了德國以及歐洲、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在1933年之前,由于一戰(zhàn)的失敗,德國正處在經(jīng)濟危機之中,饑寒交加的德國人民已經(jīng)走投無路,他們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而阿道夫·希特勒以強勢的形象出現(xiàn)在德國人們面前,慷慨的許諾以及強大的宣傳機器,最終得到了德國人民的支持。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熟悉的歷史:法西斯獨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然,在里賓特洛甫的客廳里,這些藍圖或許早在談話中得以呈現(xiàn)。
當這些巨大的歷史事件從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淡去,重新回望那個1933年在里賓特洛甫的客廳的那些秘密會議的時候,可以看到就是這些人,在方寸之間攪水了整個世界的格局:納粹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后來成為德國副總理的弗朗茲·馮·巴本、成為內(nèi)務部長的威廉·弗里克、成為空軍司令的赫爾曼·戈林及當時德國總統(tǒng)興登堡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里賓特洛甫的客廳變得不再普通,一段歷史的結束與另一段歷史的開端在那里結合,不可思議。這個客廳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正以未來的結果反照出當時客廳里所發(fā)生的那些談話的不尋常性。在事后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這個客廳里所發(fā)生的事,主導了德國在未來數(shù)年中的走向,它甚至也主導了整個世界在某一階段的走向。
在德國攝影藝術家史蒂芬·卡魯扎的深邃的鏡頭下,這間充滿傳奇色彩的客廳再一次被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它似乎成了歷史循環(huán)中的一個漩渦,承載著所有卷入其中的質(zhì)疑和假設,刺激著人們對歷史、對人類的思考。
展覽介紹:
德國藝術家史蒂芬•卡魯扎以1933年1月的這幾個秘密談判為背景,進行“Ribbentrop的客廳”的攝影計劃。
在作品內(nèi)容方面,史蒂芬把持續(xù)的歷史濃縮在約66米長的單幅照片中。以“Ribbentrop的客廳”為代表的所有“客廳”中,進行著大大小小的談判。一些談判的走向決定著歷史的走向,社會的走向;這些走向又由于另一些談判的走向而塌陷,從而把歷史帶到另一方向。歷史就如滾動的石頭一樣持續(xù)而循環(huán)著。這周而復始的時空在史蒂芬設置的66m X 24cm的平面圍起的空間里同時呈現(xiàn),使得對延綿歷史在單一時空里的視覺體驗成為可能。
在攝影技術方面,各個計劃中的照片并不是在“一瞥”中全然可見,這歸因于它們本身數(shù)量眾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照片長度,觀者更像是在對照片進行線性的“閱讀”。這種圖片蒙太奇又同時賦予了作品一種矛盾性:雖然這些超長照片每一個部分都是在不同時間內(nèi)拍攝的,但作為一張統(tǒng)一完整的照片,眾多單張照片相互抵消了其內(nèi)在的時間差異:所見的只是一單張的影像空間,而其內(nèi)在時間卻好似消失得無影無蹤。
整個攝影計劃提出了如下問題:歷史的走向有多少取決于單一的事件發(fā)生?過去單一的事件對當今社會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對未來又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