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5特納獎揭曉 首屆得主再度折桂

來源:文新傳媒網(wǎng)--東方早報 作者:- 2009-12-22

  雖然吉蓮·卡內基(GillianCarnegie)的靜物畫出人意料地進入了今年特納獎的名單,但是特納畢竟是特納,永遠不會向傳統(tǒng)低下其標新立異的頭顱。當?shù)貢r間12月5日,英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大獎特納獎在熱鬧了幾個月之后終于揭曉,四位提名者中被評論界認為最“獨特”的西蒙·斯塔林(SimonStarling)問鼎桂冠,獨享25000英鎊獎金,其余入圍的三位藝術家可以各得到5000英鎊。

 

  回家,并得到巨額支票

 

  西蒙·斯塔林1967年生于英格蘭愛普瑟姆,現(xiàn)居格拉斯哥,是1984年首屆特納獎得主。作為觀念藝術家,西蒙的裝置作品晦澀難解,最有名的是《狂熱教授》(thenuttyprofessor)。這次他的獲獎作品《棚船棚》(Shedboatshed)被輿論諷為“起碼能給遠古手工藝和木工活的進步助把力”———西蒙把一座原立于萊茵河畔的、廢棄的棚子拆了,用那些飽經(jīng)風雨的木板做成一艘老式木船,溯流而下來到瑞士巴塞爾,又重新搭成棚子亮相。參加特納獎入圍作品展覽之前,他把作品再次拆了,補點材料,用大型集裝箱運往英國另行組裝。此物被他列為“流動建筑二號”,他解釋自己創(chuàng)作的中心理念是“老材料,新構造”。

 

  西蒙此前辦個展、獲獎多在國外,他對自己能再獲特納獎感到意外:“我總能受到命運垂青。我找到一個廢棄木棚,把它重新組裝成一艘木船,換句話說賦予它以新的生命。……在這個國家里我并不是一個知名藝術家?,F(xiàn)在,我終于回家了,還得到一張巨額支票。”

 

  創(chuàng)意,卻被斥之為乏味

 

  貼在特納獎身上的“前衛(wèi)藝術”標簽向來被人看作“皇帝的新衣”,評委們年年遍地尋找異裝癖、臟兮兮的大床、被硫酸腐蝕的牛……。這次斯塔林獲獎,《獨立報》的批評家湯姆·魯伯克(TomLubbock)稱之為“真正的乏味之選”,盡管評判團一直贊那艘破船屋“以廣義上的文化,政治和歷史為背景,是唯一有才能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詩意敘事”。英國文化大臣大衛(wèi)·雷米(DavidLammy)為斯塔林頒獎:“每年的這兩天都是為真正的天才造就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行家,無論他是不是真的藝術家。”

 

  前期的“特納獎提名者作品展”為泰特美術館帶來了10萬參觀者。展覽中還展出了斯塔林的一輛破自行車,這車以氫氣為動力,裝有氧氣罐,被他騎著穿越西班牙南部的沙漠,沿途還畫了不少仙人掌水彩畫,展覽時一同擺放在自行車旁,作為作品的一部分。根據(jù)泰特館長雷切爾·坦特(RachelTant)的說法:“西蒙總是對于創(chuàng)造工作感興趣,他是一個研究者,旅行家,講述者,看待事物常常從‘事物是通過什么途徑才到達那里’入手……”西蒙的獲獎最終平息了爭論,也打消了此前人們對插畫家吉蓮·卡內基的入圍決選名單能否導致“傳統(tǒng)復辟”的猜疑。

 

【編輯:虹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