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1973年生于沈陽,1996年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2002年獲得英國格林威治大學藝術管理系碩士;現為站臺中國藝術機構總監(jiān)。
從2005年至今,站臺中國藝術機構(以下簡稱“站臺中國”)以推廣年輕藝術家成為畫廊中的“另類”。隨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日益火爆,一批年輕藝術家陸續(xù)涌現,同時由于當代藝術更加突出藝術家的思想性,因此很多人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站臺中國總監(jiān)孫寧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是一種誤導,除了思想性,當代藝術對于藝術家的要求還有很多。
記者:一直以來,站臺中國都在推廣年輕藝術家,這種前瞻性的藝術推廣活動,是否與您的經歷有關?
孫寧:是的,我本身是學藝術出身的,此后到英國學習藝術管理,對當代藝術非常感興趣。其實,我對藝術一直有一種情結,雖然自己做不成藝術家,但是希望給予年輕藝術家?guī)椭椭С帧?/p>
同時,我們也愿意與功成名就,但不止步于此的藝術家進行合作。例如藝術家王功新,雖然已經50歲了,而且是中國影像藝術的前輩級人物,但他一直走在當代藝術的前沿,并且在不斷地否定自己,繼續(xù)進行著藝術探索。在與王功新的合作中,我們也在不斷提高自己。
記者:作為畫廊的經營者,您曾經有海外學習的經歷,但是您與很多畫廊經營者不同,他們可能會更多地與知名藝術家合作,從中可能會獲取很大的商業(yè)價值。而您與年輕藝術家合作的模式,是否可以讓站臺中國持續(xù)發(fā)展?
孫寧:我認為,這是畫廊經營者是否具有發(fā)展眼光的問題。對于藝術家來說,不能只在中國的層面上發(fā)展,更需要得到國際上的關注和認可。我們在選擇藝術家時,也是以此為評判標準,藝術家將來是否會在國際上獲得自己的位置,是否有持續(xù)發(fā)展的潛質,能夠不斷地提高和否定自己,而不是單純地重復一些“符號”。雖然目前站臺中國沒有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是在做一項前瞻性的工作,讓年輕藝術家可以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下成長?,F在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可能在10年前也是默默無聞的,因此藝術家推廣還要一步步地往前走。
記者:與專攻某一藝術類別的畫廊相比,站臺中國涉足裝置、影像、架上繪畫等多個當代藝術領域,您是否認為站臺中國包容了太多的藝術類別?
孫寧:我們不以媒介定位藝術家,這種做法可能會使人感覺站臺中國做的展覽很“雜”。但是,我認為媒介只是一種語言而已,最重要的是作品中在說什么,我們關注的方向是對藝術的真正理解。每家畫廊的展覽方向都與經營者的風格息息相關,涉足多個藝術領域可能是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看法,更加注重藝術家內心,而不是那些空洞的思想。
記者:站臺中國成立之初以非營利機構的面貌出現,但目前也在做一些商業(yè)化的經營,您認為非營利方式是否適合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
孫寧:不適合。在國際上,非營利藝術機構需要通過政府和基金會的支持,舉辦一些公益性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但是,中國還沒有很多基金會對非營利藝術機構進行支持,因此非營利藝術機構很難支撐下去。
目前,站臺中國雖然轉型商業(yè)化運作,但我們還是要做自己認為優(yōu)秀的展覽,并對這些作品進行推廣,作品是否能真正銷售出去是另一回事。例如,王功新的影像作品,銷售情況不是太好,但我們不能因為商業(yè)考慮就不去關注優(yōu)秀的作品。
記者:似乎很多畫廊都存在影像作品的銷售問題,您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影像作品難以收藏,還是收藏家不買賬?
孫寧:兩個原因都存在,但主要是中國收藏家不接受,目前很多中國收藏家仍然停留在架上繪畫作品的收藏上,可能還沒具備對其他藝術媒介的收藏意識。
記者:站臺中國是如何把握藝術前瞻性的?
孫寧:藝術家的才氣很重要,當代藝術發(fā)展至今,很多人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一種誤導。一位藝術家無論是否科班出身,對于一幅作品上所呈現的藝術語言應該十分純熟,并且有不斷否定自己的動力,這些都是我們所看重的。
【編輯: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