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程玉楊攝影展今天下午三點在北京798大河畫廊開幕,據(jù)悉此次的展覽時間將從2009年02月21日持續(xù)到2009年03月18日。
程玉楊
1976年的唐山地震,攝影師被要求只能拍攝“人定勝天”的神話,給社會留下了少的可憐的“英勇救災”。2008年的汶川地震,攝影人有機會拍下很多很多的影像,多過了人們記憶可能的保留。
但是,需要不僅是留下的影像,更需要留在記憶里的影像。拍攝 《神 • 人》,攝影家放棄便捷的數(shù)碼相機,硬是抗著沉重的8 X 10大畫幅相機和操作復雜的片匣和大膠片,進入震區(qū),行走于交通幾近癱瘓的蜀道。他還選擇靜態(tài)的符號,平和的表達,以及遍地嘈雜中寺廟廢墟一偶的清凈。
影像中神們正“笑容天下難容之事”,有些悲哀,有些苦澀、有些傷感、有些無奈,有些滑稽、有些幽默……承載著人們所有愿望的他們,在自然災難之前都未能潔身自好,東道西歪,況且我們蕓蕓眾生?
活過三百年的機構(gòu)只有教會和學校了,都與人的精神生活有關(guān)。廟倒了,神毀了,可以再建,文革我們就重來過了一次。校舍倒了也可以重建, 但是,人走了就不好重活了。
汶川倒塌的學校,逝去的孩子讓我們捫心質(zhì)疑:大家多年不懈的努力,將孩子送往學校,希望改變他們命運,而結(jié)局卻是靠“養(yǎng)兒防老” 廣大農(nóng)民將自己僅有的希望直接送進了用磚頭壘起、用鋼筋水泥澆注的“墓塋”???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影像必須超越對被攝體的客觀反映,承載拍攝者的主觀表述和評判,引起觀者的思考和質(zhì)疑。如果當下宗教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如果造成人們精神生活場所,特別是學校,倒塌的社會機理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不僅廟和神會在原地出現(xiàn),而且會比學校更快、更大、更好。
災難的拍攝,可以是眼淚、生死、離別、悲痛、苦難……,但是《神 • 人 》里有些苦難,有些悲哀,有些傷感,有些苦澀,有些無奈,有些滑稽,有些幽默的影像,不僅僅可以留下、也會留在記憶中。
【編輯:賈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