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第六代”關注獎項多過關注觀眾

來源:解放日報 2007-03-28
日前,在由上海萬達影城主辦的《六代坐莊——華語導演精品大展》開幕式上,來自香港、廣州和上海等地的影評人紛紛表示“第六代導演應貼近本國的電影觀眾”,切勿成為被外資“包養(yǎng)”的一代。

  眼睛朝外,追求獎項

  這兩年來,第六代導演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屢獲大獎。在上

周五開幕式的座談會上,影評人肯定了第六代導演在藝術上對中國電影所做的努力,但認為他們大都走入了“關注獎項多過關注觀眾”的怪圈。滬上影評人卡夫卡·陸犀利地指出,以賈樟柯等為代表的不少“第六代”的拍攝資金大多來源于國外,拍電影的目標似乎對準了海外電影節(jié)?!笆聦嵣?,賈樟柯早已被外資‘包養(yǎng)’了,他拍電影的終極目的就是拿獎,以此來打開國外市場、吸引投資。但這條路可以說是死胡同,沒有本土的電影觀眾,中國電影很難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多了灰色,少了明快

  除了對商業(yè)性的忽視外,影評人們還指出“第六代”的作品有“故作高深”之嫌??ǚ蚩āり懻f:“無論是王小帥的《青紅》,還是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他們的作品表達的往往是痛苦的過去式。但現實狀況是,中國的絕大部分銀幕集中在大城市,大部分受眾期待的是貼近現實生活、能帶來快樂和希望的作品,那些苦難的、悲涼的東西很難打動他們。去年《瘋狂的石頭》能贏得市場認可,就在于它所營造的快樂。而制作粗糙的《大電影之數百億》得到觀眾的笑聲,也在于其貼近生活,引發(fā)了受眾的集體共鳴。尋找電影與觀眾的零距離,值得很多遠離都市生活的第六代導演反思。應該說,當下我們需要納入鏡頭的是快樂,不僅僅是痛苦或灰色!”

  追求理念,冷漠市場

  針對“第六代”的作品在票房上少有作為,并歸咎于“第五代”導演對電影市場的壟斷,兩岸影評人表示難以認同。“常常有人說,給我3億,我也能整出個‘黃金甲’來!但事實上,每個導演對于資金的駕馭能力都有其局限性。也許你能用200萬拍出一部不錯的藝術電影;但給你3億,你未必能拍出一部比‘黃金甲’更叫座的電影來。”卡夫卡·陸表示,第五代導演近年來對中國電影市場所謂的“壟斷”,與政府實施的文化策略等各種原因有關,不應成為“第六代”導演遭遇市場冷落的借口。

  香港資深影評人列孚說,第六代導演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電影本身的屬性是商品,藝術應該與商業(yè)兼容。即便是再小眾的好電影,也應該考慮到觀眾的口味。在這方面,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wèi)就做得比較好,他的電影口味很小眾,但運作機制上卻是商業(yè)的,他的影片清一色選用了大牌明星,也因此保證了市場回收?!?

  短評

  讓“媽媽”們看懂

  漢風

  捧得“金熊”大獎的第六代導演王全安近日說起,自己曾很有“技巧”地完成了電影處女作《月蝕》。但他媽媽的反應出乎意料:“我媽媽看了影片就說‘不喜歡’。當時我的反應居然是,你不喜歡就對了!”

  王全安一言道出了年輕導演的通?。河糜捌瑏肀磉_底層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現實,卻又羞于讓他們看懂。

  有關第六代導演與市場的隔膜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鞍B(yǎng)”之說乍聽上去刺耳,卻在某種程度上說出了現實。第六代導演進入電影學院以來,伴隨著他們成長的是眾多世界電影大師的精品力作,故他們的觀念更前衛(wèi)、感受更豐富、表達更多元,來自海外的贊譽也更多。長期下來,其影片投資和票房也多來自海外??蛇@結果也具有極大的諷刺意味:一個中國導演拍的中國故事,卻自始至終與中國普通觀眾無關。

  “不要責怪我們的觀眾拒絕自己的藝術片,其實觀眾一直很正常,倒是我們的電影文化本身曾經很不正常,那種玄而又玄、故作神秘、以觀眾看不懂為榮的電影,其實恰恰背離了電影的基本娛樂功能。”王全安此話說得真好!深刻并不等于高高在上的俯視,真實也不等于底層生活的簡單白描。希望王全安們多拍一些“媽媽”能看懂的電影。真正的大師也一定會在意媽媽們看懂或不懂的。 解放日報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SCRIPT>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