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經歷暴漲的藝術市場,藝術被市場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這種事情在藝術史上一直在發(fā)生,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投資者始終掌控著那個時代的藝術方向。60年代,洛克菲勒集團推動當代藝術發(fā)展,使美國文化第一次超越歐洲,成為世界當代藝術先鋒。過去二十年里,即使在藝術市場泡沫破滅后,日本文化藝術基金會仍然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日本的當代藝術發(fā)展,推出一批具有強烈日本風格的當代藝術大師,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形象。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中國當代藝術被經濟控制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了。90年代,以???、菲舍爾等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開始關注和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據北京紅門畫廊的老板布朗先生介紹,2000年以前,購買當代藝術品的中國人少得可憐,中國當代藝術品90%%是西方人購買。由于藝術品市場選擇權在西方人手中,也就形成了以滿足國外買家興趣為目的的作品風格,那時候很多人甚至還不知道什么是當代藝術,但卻知道外國人希望得到什么東西,一些投其所好的藝術商品就在這種環(huán)境下被自覺不自覺地生產出來,這些作品努力地靠近西方人想象的中國臉和他們期待的中國式的自我批判。盡管這些作品被國內學術界批判為“后殖民”主義的“中國符號”、“中國標簽”,但這些作品確實取得了市場的成功。當藝術家樂于被市場控制的時候,就很難做出自己的決定,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十幾年過去,不斷重復的“大批判”依然在市場上走紅。市場需求控制著藝術的方向,這是個無法回避的現實?,F在,逐漸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的西方人也開始對那些打上“中國制造”標簽就批發(fā)的做法表示不滿。巴塞爾藝博會亞洲顧問納帕森認為,有些中國藝術家現在已經像機器一樣工作,不斷復制自己。德國先鋒派畫廊負責人托馬斯先生表示,希望中國當代藝術家能更多地從自己的藝術傳統(tǒng)中汲取精粹,從而摸索出自己的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在抄襲模仿上的加工不是真正的藝術精品。
隨著經濟發(fā)展,國內藝術市場升溫,引發(fā)古玩、藝術品回流熱潮,使中國藝術品在全球市場走紅。2006年3月,當張曉剛的作品在蘇富比紐約拍賣會上以97.9萬美元成交后,國內藝術市場迅速作出反應。隨之而來的是今春各大拍賣會上當代藝術品一枝獨秀的場面??吹疆敶囆g品在國內外仍有很大的價差空間后,藝術投資資金理所當然地轉向當代藝術。但這種投資方式仍舊是盲目的,很多人基于歐美對中國藝術市場的反應,而不是基于對當代藝術在文化藝術發(fā)展中重要性的判斷。雖然大量資金流向當代藝術品,但擁有巨資的投資者們抱著投機心態(tài),他們期待外國人能最終接盤,以高價收購他們手中的中國藝術品,賺得差價,而不想學洛克菲勒家族那樣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藝術形象。購買藝術品的標準當然是歐美的市場標準。這種投機的想法,不僅在投資策略上承擔經濟風險,更加重了當代藝術文化的風險。資金的導向,無疑再次刺激中國藝術家去討好西方觀眾,求得在歐美市場的成功。造成當代藝術離中國大眾越來越遠了,失去大眾基礎的藝術品,還能漲多高?
基于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良好預期,敏感的歐美藝術商人看到了投資中國藝術品的機會。他們以西方的藝術標準不但控制著中國藝術家,也控制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希望有一天中國富翁能再次像今天這樣蜂擁至全球各大拍賣會,回購中國當代藝術品。然而,誰知道未來的中國新貴們會喜歡什么?會不會有中國的洛克菲勒?(來源:藝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