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銹鋼,150x150x455cm,展覽現(xiàn)場@晉江梧林傳統(tǒng)村落,2022
2017年我認識了黃仕尊,我們在工作之余常常有在閩南街頭小坐的幾支煙的閑暇時刻,我們的話題便是從他為什么要做一個藝術家開始。與大部分我認識的中國這一代年輕藝術家不同,黃仕尊決定成為一個藝術家完全是一種自覺,他的決定和他的專業(yè)背景以及成長環(huán)境無關,甚至與他生存的辦法無關。近十年以來他短暫做過藝術家助手,當過職業(yè)經(jīng)理人,也曾在藝術機構工作等,這些工作大多情況下和藝術本身無關,而是偏向于運營和管理,但是黃仕尊的另外一個身份便是藝術家,他將個人表達和創(chuàng)作與工作生活分的極其明確,甚至于在我看來他更像是一個在國外生活的藝術家的狀態(tài),相比較國內(nèi)諸多職業(yè)的年輕藝術家的狀態(tài),黃仕尊的狀態(tài)是"業(yè)余"的,這種"業(yè)余"體現(xiàn)在他僅僅不是依賴藝術創(chuàng)作去生存而已。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業(yè)余"的決絕,黃仕尊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持續(xù)的,對于藝術是坦誠的不抱有預期的,也因此多了一些純粹的意味。我們認識之初我甚至很困惑他為什么可以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做作品,用世俗角度來看,這些作品大多具有個人表達和實驗性,卻又無法市場流通,我也因此一度勸黃仕尊放棄做藝術,或者不要這么投入去做藝術。然而五年過去了,黃仕尊不僅沒有停下腳步,他一個一個的藝術項目有條不紊不緊不慢的推出來。
豆芽,藝術微噴攝影圖片,尺寸可變,2013
壁紙,藝術微噴攝影圖片,尺寸可變,2013
五分鐘看完中國美術史,單屏錄像,4'47'',2017
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裝置,尺寸可變,展覽現(xiàn)場@CEAC(中國歐洲藝術中心) ,2019
風平浪靜,手機錄屏,1'00'',2021
是金子總會花光的,24k黃金,H 5cm,2021
2018年的時候黃仕尊決定做一個新的藝術項目《禮物》,這個藝術項目在我看來正體現(xiàn)出黃仕尊創(chuàng)作中個人體驗和文化經(jīng)驗的關系,同時這一項目在2018年實施時并沒有設想何時結束,用黃仕尊的話來講《禮物》這個項目是不斷持續(xù)和演變的,貫穿其未來的持續(xù)性項目。沒想到這么快五年就過去了,那么,《禮物》到底是要說什么呢?或者這個藝術項目在我看來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它與黃仕尊的其他創(chuàng)作又是什么關系?
《禮物》的產(chǎn)生源于黃仕尊的生活感受,在近十年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其中物流和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的發(fā)展切切實實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果說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時代精神在消費領域是超市這一符號的話,那么快遞則體現(xiàn)出第二個十年的時代氣息和精神,超市預示著消費時代的全面到來和全球化的發(fā)展,那么快遞象征著數(shù)字化生存和中國的城鎮(zhèn)化步伐。這兩個線索恰恰也是黃仕尊自身創(chuàng)作中一直隱含的,從早期的攝影作品《壁紙》開始,黃仕尊就好像跳出他自己的閩南文化圈的背景,他的視角是當代中國的社會現(xiàn)場,2019年他在CEAC(中國歐洲藝術中心)實施的《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更像是一個預言,其中《寧有種乎》這件作品就像是一個詩歌化的對于小人物和生命力的禮贊。《禮物》從中國社會現(xiàn)場中快遞這一要素出發(fā),藝術家將一個不知包裹為何物的快遞送給一個朋友,然后由這一朋友增加一層包裝寄送給他的另外一個朋友,由此無限持續(xù)下去,最終形成一個中國快遞的社會現(xiàn)場漂流記,在這一過程中快遞盒的層層疊加既保存了中國社會現(xiàn)場流動的痕跡,同時因為成年累月的積累形成了獨特的被包裹的歲月的痕跡,在我看來,《禮物》是流動的情感,是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的穿梭的詩意,也是可視化的時間的產(chǎn)物,也是一個空間作品的生成過程,藝術家的觀念像是一個種子,而在過去的五年中目前已有58位參與者參與了這一項目,《禮物》在這一過程中早已經(jīng)無法辨別最初的模樣。
禮物,2018—持續(xù)
如果說《禮物》是時間的可視化和空間的累積,那么2021年黃仕尊推出的藝術項目(個展)"慶祝無意義"中《呼吸》則是對時間的消解和中國社會現(xiàn)場中緊繃情緒的調(diào)侃。在視頻作品中黃仕尊用漫長的時間,嚴謹?shù)闹b和作風極其嚴肅的翻閱一本目前么為止印刷工藝可以做到最厚的書,這個過程出現(xiàn)在廈門的街頭,出現(xiàn)在美術館的展廳,恰如其主題"慶祝無意義"所映射的時代背景一樣,《呼吸》這件作品是一種無聲的、溫和的抵抗。而《禮物》要表達的在我看來與《慶祝無意義》是相似的,是一種反向的增加和看似無意義的傳遞,《禮物》剝離了世俗生活中快遞的功能屬性,因為做《禮物》本身是參與者無法拆開來一探究竟的,參與者只能在上一個參與者的基礎上以個人思考和包裝的形式參與,每次包裝的累積都體現(xiàn)出人與人的不同,對于參與者來講這一層包裝是不多的表達空間,因此58位參與者某種程度來講是五十八個個性化表達空間的疊加和覆蓋。這種行為就像是黃仕尊決定做藝術家的那刻的想法:藝術表達就OK了,其他的都是附贈的結果。也是因為黃仕尊在創(chuàng)作中一以貫之這樣的感受,我想到了中國另外一位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宋冬所說的: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這兩位藝術家的成長經(jīng)驗,時代背景,藝術生涯是完全不同的,宋冬在今天是國際性的知名藝術家,但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這一基本動力上來講,我相信黃仕尊是受到了前輩宋冬的啟發(fā)的。
呼吸,雙屏錄像,48'43'',2020
《禮物》值得另外關注的一個特征是其公共性,黃仕尊因為這一藝術項目充分使用了中國社交網(wǎng)絡發(fā)展潮流的趨勢,這一原本私人化的表達項目因為社交網(wǎng)絡和自媒體的介入變成了虛擬互聯(lián)網(wǎng)公共空間的藝術項目?;蛟S正因為這一公共實踐,加上他在藝術機構參與運營公共藝術項目的經(jīng)驗,因此產(chǎn)生了《信仰》這件公共藝術作品,然而《信仰》實際上又與2019年他的藝術項目《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中豆芽這一元素有關系。當原本在展廳中扮演生命不息與溫暖抵抗的豆芽轉變成城市公共空間中大型的不銹鋼雕塑,豆芽的生命力在媒介和尺度上得到了彰顯?!缎叛觥芳仁切⌒《寡可Φ募o念碑,又是黃仕尊對于自我成長經(jīng)歷的肯定和信念。
左:媽媽你說我是孤兒嗎?,裝置,展覽現(xiàn)場@廈門寶龍藝術中心,2022
右:信仰,不銹鋼,150x150x455cm,展覽現(xiàn)場@深圳灣公共藝術季, 2022
從上述可見,從《禮物》可以勾連起藝術家黃仕尊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構建出的精神世界?!抖Y物》過去的五年,同樣是中國社會變化翻天覆地的五年,世界的變化是不變的,變本身也是一個極其中性的詞匯,世界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就好比時間和空間既可以是抽象概念,也可以是具體到每個人生活細處,變既可以是天地演變的抽象,也可以是一個時代的風雨雕琢,也可以具體到每個人生命個體的境遇改變。黃仕尊的自覺體現(xiàn)在他不經(jīng)意間建立起自己的藝術方法和線索,這種自覺遠離學院派的教學,遠離中國藝術中心生態(tài),遠離藝術市場系統(tǒng),所以更顯示出他的彌足珍貴。作為2008年奧運會所征兆的全球化高潮后的中國90后藝術家,與大多數(shù)在全球化浪潮中進入到國外藝術學院學習的藝術家,以及中國大都市中美術學院的學生不同,黃仕尊沖破了他自身的文化背景的限制,他更多的依賴于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中迅速城鎮(zhèn)化的機遇,由此成長為他這一代藝術家獨特的存在,因此黃仕尊在中國火熱的90后藝術市場和生態(tài)之外,提供了新的藝術家成長的樣本和途徑,這是他在作品之外所能提供的經(jīng)驗。
藝術家黃仕尊
1992年生于福建寧德市,現(xiàn)工作生活于廈門。其作品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媒材和形式,包括攝影、錄像、雕塑和裝置藝術等。他嘗試在不停歇的運動中呈現(xiàn)時間的流逝,把不可見的時間可視化。這種可視化的過程中,他將行為的時間線拉長,最終在空間的演變中體現(xiàn)出來。
策展人段少鋒
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2021年至今在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從事藝術研究寫作,同時也為策展人和自由撰稿人,工作生活于北京。曾擔任2014年AAC藝術中國評委,2020年獲SAP藝術推動人物獎。長期以來從事展覽和論壇策劃,編輯和寫作工作?,F(xiàn)為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促進會當代藝術院研究員。迄今為止策劃的部分展覽有:"發(fā)現(xiàn):新青年影像展"(中央美術學院、今日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2),"出柜:一次驅(qū)魔儀式"(東京畫廊,2014),2016、2018、2020、2022連續(xù)四屆"花家地雙年展"(北京,花家地社區(qū)、線上虛擬空間等),"徐冰和他的學生們:雁渡寒潭不留影"(蘇州,誠品生活,2017),"2019武漢國際創(chuàng)客藝術節(jié)",(武漢,合美術館,2019),"Andy'sJoke"(北京,ACGallery),"隋建國:元素"(中糧置地廣場,2019),"好消息&壞消息"(北京,798藝術中心,2020),"移動的理想國"(北京,杭州,成都,沈陽),2021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深圳人才公園),"演化:公共的未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北京),"SongofSoul"(頌藝術中心,2022),第三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烏魯木齊,新疆美術館),"天演論: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進化"(北京理工大學美術館,2023)等展覽。同時撰稿文章發(fā)表于《藝術與設計》、《畫刊》、《畫廊》、《藝術市場》、四川美術學院學報《當代美術家》、魯迅美術學院學報《藝術工作》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