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北京到了分水嶺:老牌藝博會的大眾路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莫菲 2017-05-08

4月29日,第十二屆藝術北京博覽會(以下簡稱藝術北京)如期在北京農展館開幕。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博覽會的一面大旗,2017年的藝術北京到了分水嶺。在藝術圈大多數人心中,藝術博覽會最重要的應該是藝術,其次才是博覽會,隨著藝術北京大眾消費型藝術品比重的增加,這個老牌藝博會的大眾化路線逐漸清晰。

主打10萬以下大眾路線清晰

“有的人會抱怨可能(在藝術北京)賣不了很貴的東西,對此我們都應該有所思考,我希望我們今天推廣的藝術品是真正能夠進入人們生活的東西,我希望看到的是藝術北京買票進來的人群越來越多。”藝術北京總監(jiān)董夢陽的這番話,可以理解為對當下藝術北京最實在的定位。

5月3日,AMRC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發(fā)布了2017藝術北京博覽會的大數據。數據顯示,4月29日VIP專場有逾1.7萬人次的嘉賓到場參觀,加上其后三天的公眾開放日,觀展達到10萬人次,門票收入150萬元。以標價100元一張的門票來計算,150萬元的門票收入著實不算多?;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主辦方正在逐年壓縮免票機會,比如限定參展證的進出場此次,減少VIP卡的發(fā)放量等。即便如此,也沒能阻止VIP日在門口等著領免費證件進場的人群,入口處人頭攢動,看起來一片歌舞升平。

2006年,當董夢陽等人舉辦“首屆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時,沒有人能想到這面大旗可以一直扛到第十二屆。彼時,中國不缺藝術博覽會,然而數年間,大多改弦更張,唯有藝術北京仍屹立不倒。近些年,藝術北京堅持“立足本土、完整亞洲”的核心理念,在四大板塊當代藝術、經典藝術、設計藝術和公共藝術的框架之內,逐年微調。

2017年,經典藝術部分的9家參展畫廊被合并至展出當代藝術的當代館內。設計北京則因為吸納了原經典藝術展廳的面積,而擴大為兩個館展出。數據顯示,藝術北京上成交作品數量逾2000件,當代館的105家參展機構中90%有成交,設計北京50多家展商中100%實現(xiàn)了銷售。

有銷售,并不意味著帶來高回報,這或許也是近些年藝術北京受到頗多爭議的原因之一。雅昌藝術網曾對2016年藝術北京作品銷售價格的區(qū)間做出統(tǒng)計,超過70%的作品在10萬元以下。去年曾經參加藝術北京的今格空間,今年退出了展會,理由是作品風格與藝博會上的需求不一致。這也是去年諸多參展畫廊的心聲。經歷了不佳的銷售成績后,多家今年繼續(xù)參展的畫廊顯然摸到了一些脈,不僅加大了10萬以下作品的比例,同時,增加了更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最終的結果是,今年藝術北京上不僅10萬元以下作品占據大半壁江山,消費型藝術品的數量也大幅增加,藝術北京看來似乎與“高大上”漸行漸遠。

“老字號”缺席畫廊組團參展

相比于2016年當代藝術上百家的參展畫廊,今年參展畫廊數量下降至兩位數的同時也迎來了大“換血”。一些“老字號”畫廊的缺席,讓原本以北京本地畫廊為主的藝術北京,顯得星光黯淡。今年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了很多新畫廊參展,同時,參展模式也出現(xiàn)了新變化。

去年參展的北京本地老牌畫廊,包括長征空間、AYE畫廊、偏鋒新藝術空間、唐人當代藝術中心等,曾經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衰,今年卻都因為各種原因而缺席。于北京開設畫廊的香格納去年也參加了藝術北京,對于退出本屆藝術北京,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參展后并沒有遇到新的藏家,都是我們自己的藏家去買東西,為什么還要去呢?”

參加藝博會的目的既是為了銷售,也是希望借力吸引新藏家,僅有自己的老藏家前來,同時還面臨藏家被分流的風險,畫廊確實要仔細考慮。然而,也有很多畫廊抱著樂觀的態(tài)度。星空間總監(jiān)房方是北京人,作為藝術北京的“常客”,他對參展效果很滿意:“即便沒有什么新藏家,老藏家來買東西也很好,畢竟平常不能一下子展出這么多人的作品。”

近些年,受經濟大環(huán)境影響,藝術品市場遭遇“寒流”,這一現(xiàn)象在當代藝術領域尤其明顯。在這種市場環(huán)境下,畫廊對于藝博會的有效性要求更為精準。藝術北京一個標準展位費用為9萬元,以在北京的畫廊為例,包括運輸布展等費用,至少需要12萬元的成本。亞洲藝術中心(北京)總經理李宜霖就此算了一筆賬:“如果參加一場藝博會,展位費加上布展等各方面的成本是20萬的話,再加上與藝術家對半的分成,那么意味著至少要賣出80萬才能收回成本。”以藝術北京平均10萬以下的銷售價格來說的話,走量成為畫廊不小的壓力。

市場低迷導致成本壓力被無形中放大,組團參展成為今年一個比較明顯的現(xiàn)象。比如經典展區(qū)的“老顧客”西堤歐洲古董家具與主營當代藝術的否畫廊組成聯(lián)合展位,實現(xiàn)了同一展位經典與當代的跨界;紅鼎畫廊此次的展位是由畫廊以及一位經紀人共同組成的,沒有參展資格的經紀人以畫廊名義參展,分別帶去不同的藝術作品。而紅鼎畫廊對面的雅昌文化展位,是由包括艾軒、何多苓、毛栗子、周春芽等八位藝術家共同組成的“朋友”展,八位現(xiàn)今均已在當代藝術界占據一席之地的藝術家們,共同以雅昌文化的名義參展。

深掘本土資源 避免同質化

現(xiàn)今一談到中國的藝博會,難免會將香港巴塞爾、上海ART021、上海西岸藝博會與藝術北京相比較。在藝術北京一家獨大的時候,其確實是內地藝術市場的晴雨表,而在國際大畫廊紛紛匯聚香港、上海的當下,北京本地參展畫廊占據一半的藝術北京,可還具有北京的地域優(yōu)勢?

“現(xiàn)在藝術博覽會整體趨向于西方化的概念,在當代語境下偏西方化的風格,我們想呈現(xiàn)東方特色的東西,區(qū)別于與西方同質化的博覽會。”金島隆弘口中所說的區(qū)別,是基于每個城市的文化氛圍判斷的。

自2015年7月加入藝術北京擔任執(zhí)行總監(jiān)的金島隆弘,曾經擔任東京藝術博覽會的執(zhí)行總監(jiān),而這家藝博會走的就是大眾路線。董夢陽在藝術北京十年之后找到金島隆弘,正是看中他在東京藝博會的工作經驗,希望將這些經驗應用到藝術北京上。兩地藝博會的相似之處在于,都有著濃烈的本土文化。東京本地藏家對于國際性的東西沒興趣,這也是此前一家很國際化的NICAF藝術博覽會在東京僅僅做了十屆的原因。金島隆弘認為:“香港或者上海的藝術力量還是新的,比較適合做國際性的活動,而北京有很長的歷史,藝術資源豐富是一大特點,我們需要為這些藝術提供舞臺。中國可以用不同于西方的方式做藝術市場,國際性很好,但為藏家和本土藝術建立起一個體系也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無論外界如何討論,做了十二屆,沒有人會比董夢陽更明白藝術北京要走的路。“我不想跟誰比,只想本著這個原則饒有興趣地做下去。我希望大家真正回歸到專業(yè)誠信的態(tài)度上。”董夢陽在2017年藝術北京開展前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