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外媒眼中最具潛質(zhì)的20位中國青年藝術家?(下)

來源:99藝術網(wǎng)成都站 作者:魏娜整合編譯 2016-08-11

青年藝術家的思索和表現(xiàn)的主題反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屬于他們的時代。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對社會和環(huán)境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從社交到購物都逐漸網(wǎng)絡化,這些變化都深刻而無微不至的影響到青年一輩藝術家的生活。他們也試圖在作品中通過找尋更當代的方法和技巧來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

 

(以下文章來源于artsy,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99藝術網(wǎng)的立場和價值判斷)



陳天灼

1985年出生于北京;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上海

天灼的酸俱樂部 2013 圖片來源:藝術家提供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圈里的壞孩子,陳天灼在英國學習和生活了七年,先后畢業(yè)于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和切爾西藝術學院。至今,他的藝術實踐充滿了嘻哈、迷幻和通俗風。

2013年,他在星畫廊創(chuàng)建了臨時的俱樂部(天灼酸俱樂部);他與中國時尚品牌Sankuanz、北京的后朋克樂隊Snapline,以及中國舞蹈家和編舞家Beio都有過合作。近日,他將融入戲劇表演的新作品Trayastrima 帶進上海最潮的地下俱樂部。

剛在上海K11美術館結束的《三十三天》表演與在巴黎東京宮進行的《ADAHA II》從主題到風格均一脈相承,而于6月8日在長征空間開幕的個展及表演《自在天》,展覽現(xiàn)場作品與《自在天》表演本身相輔相成,更加全面呈現(xiàn)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內(nèi)涵及形式。其多彩、怪誕、光怪陸離的強烈風格透露著某種懾人卻又吸引人的“魔性”。


鄭皓中

1985年出生于日照;現(xiàn)生活工作于日照

鄭皓中作品展覽現(xiàn)場 圖片來源:上海BANK畫廊

2014年贏得中國摩爾斯繪畫獎的鄭皓中目前在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個展。鄭皓中2008年于北京中央美院畢業(yè)后回到他山東日照老家。藝術家對隱居的田園生活方式的獨愛,可以從他寫實的、敘事的繪畫作品中看出。他的作品中畫的都是他在中國鄉(xiāng)村的朋友、鄉(xiāng)村的模特和他在鄉(xiāng)下的工作室。


陸平原

1984年出生于浙江;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

幽靈陷阱 2016 圖片來源:上海沒頂畫廊

陸平原的藝術作品以其中包含奇奇怪怪的小故事而為人知曉。這些故事包括:給一只叫 Schrödinger的小貓做爸爸;愛惹麻煩的變色龍在博物館橫行; Curious Allen里恐怖的墓地啟示等等。

從2012年開始,他開始撰寫和藝術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詭異、奇妙,并有時伴有恐懼。他的這些故事系列以魔幻現(xiàn)實主義風格,要不就是簡單的安放在畫廊的墻面,要不就是最近制作成更精美的裝置。

他的其中一件作品在上海收藏家David Chau連鑄基金會開幕展上展示。其它的一些作品,包括他的裝置作品“別打開它”在利物浦雙年展上展出。目前,陸平原作品正在參加卡斯雕塑基金會的“美麗的無序”展。這個月,他也將在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參加展覽。


劉野夫

1986年出生于北京;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紐約

怎么了野夫 2014 圖片來源:魔金石空間

劉野夫使用有意識的笨拙風格將低成本的影片、網(wǎng)絡直播節(jié)目、成人電影,甚至是博物館的指引短片的片段組合制作成基于時間主題的裝置,來試圖將批判矛頭指向全球媒體傳播。今年早些時候,藝術家在北京魔金石空間成功舉辦個展。

在劉野夫的圖像之下潛藏著類似于解剖和檢驗的基本邏輯。出乎意料的反常主題和扭曲信息體現(xiàn)了他對西方視聽文化中暗藏的全球化過剩的關注。

他利用來源多樣的材料探索了其龐大的組織結構及行為特征和趨勢。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甚至外國人說話使用的詞組和語調(diào)都是他的分析對象。材料從內(nèi)部空間之中被處理,與痛苦和欲望的原始沖動混合,一起融入了文字和圖像間的內(nèi)在關系。


耿旖旎

1982年生于沈陽;現(xiàn)生活工作于沈陽

雙頭物種 2012 圖片來源:上海BANK畫廊

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耿旖旎擅長創(chuàng)作大型油畫作品。作品自身所敘述的情節(jié)、場景或者人物之間的交代并不順暢、令人費解。至今她的作品近年已參加過多個個展和群展,包括上海天線空間、BANK畫廊以及北京今日美術館。在她的作品中,混雜著廣泛而復雜的因素,從宗教到幽默,從政治到性,表現(xiàn)出混雜的文化符號和想象中新的社會機構和規(guī)范。


陸揚

1984年出生于上海;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

癌寶寶, 2014 圖片來源:Rén空間

妄想曼陀羅, 2015 圖片來源:北京公社

陸揚的藝術實踐可以說是邪惡又荒誕,她將癌細胞或者衛(wèi)生巾的形象進行通俗的改造。她甚至能將很多忌諱的話題改造的極具吸引力。陸揚在中國美術學院跟隨中國影像和新媒體藝術先鋒張培力學習。并于2015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和之前以帕金森綜合征為靈感來源的《震顫麻痹計劃》作品相類似,陸揚的以癌細胞為原型的“癌寶寶”們,在仁廬空間合作個展“激沫咔哇哇”。“激沫咔哇哇”是日語Kimo Kawa的音譯,意思是“怪得可愛”。

陸揚嘗試將人們帶有負面觀念的癌細胞轉(zhuǎn)化為“怪異卻可愛”的卡通形象,通過這一特殊表達方式以期人們用寬容的態(tài)度去正視癌癥這一現(xiàn)實問題,是癌,還是愛?是痛苦,抑或是另一種歡樂?

通過使用各種媒介,如動畫、裝置、首飾及3D打印技術,癌細胞被演化成色彩炫麗的動畫形象。這樣的概念果不其然受到一些攻擊,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尤其是在國內(nèi),很多人無法接受美化癌細胞的藝術。


劉窗

1978年出生于湖北;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花芽抑制劑NO.1 2015 圖片來源:魔金石空間


花芽抑制劑NO.2 2015 圖片來源:魔金石空間

結合影像資料,理論知識和漂落的柳絮,劉窗的短片花芽抑制劑描述了在城市景觀中楊樹和柳樹的自我繁殖。最近他參加上海藝術集團的群展“社區(qū)獨身主義”中,他的作品中通過微妙的干預和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來迂回的反映城市、社會和經(jīng)濟現(xiàn)實。

例如在2010年他拍攝的影像“無題”中,在北京五環(huán)路上,兩輛汽車以最慢的速度向前安靜的開。而他自己也親身經(jīng)歷中國城市化改造和社會的巨變:2001年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劉窗搬去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jīng)濟特區(qū),深圳是大力踐行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城市。


劉成瑞(刮子)

1983年出生于青海;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

尋找我丟失的手指 2010 圖片來源:上海沒頂畫廊

1999年,劉成瑞切掉自己的小手指并將其做成一個項鏈。2008年在丟失了這個紀念品后,這個丟失的手指又造就了這基于網(wǎng)絡的行為藝術作品:尋找我丟失的手指(2010),作品中他在中國的社交網(wǎng)站上大量招貼尋找告示。這就是典型的中國行為藝術家的實踐,經(jīng)常包含暴力和痛苦。

他另一個類似的時間跨度較大的作品是:十年前,就是2006年,劉成瑞還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青海當老師時,他和每一個學生合影,并在照片背后粘上學生的頭發(fā)以及寫下每十年都會重復此做法的承諾。劉成瑞近期將參加悉尼的白兔畫廊的群展:重型火炮。


徐文愷

1984年出生于西安;現(xiàn)生活工作于上海

身影 圖片來源:Leo Xu項目


身影 2015 圖片來源:Leo Xu項目

作為計算機科學家兼藝術家,徐文愷的作品包括應用程序生成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成屏幕上的圖像和聲音,通過不斷的自我展示,帶給人類感官與情感的體驗。目前他的作品已逐漸給中國及全球帶來影響力。近日,他在家鄉(xiāng)西安OCAT的新空間舉辦個展。今年秋天,他將在美國紐約猶太博物館和斯賓塞美術館參加兩個群展。

徐文愷的作品通常專注于對數(shù)據(jù)的挖掘和使用,并試圖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將其表現(xiàn),以此在數(shù)據(jù)與現(xiàn)實的“調(diào)制解調(diào)”之中完成對作品內(nèi)涵的完整表達。他對中國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審美貢獻在于他以自身的活躍姿態(tài),在電腦軟件的藝術應用方面,盡力扮演了國內(nèi)外最新趨勢的交流者與先行者角色。


程然

1981年出生于內(nèi)蒙古;現(xiàn)生活工作于杭州、阿姆斯特

神奇的過程,景物影片 No.2 2016 圖片來源:Urs Meile畫廊

作為紐約新博物館和K11藝術基金的合作項目,程然是第一個獲得三個月駐留獎勵的藝術家。他也將在今年10月在紐約舉辦個展。程然影像作品中有著精美而夢幻的鏡頭,題材從當下的流行文化、文學到電影。

例如他2012年的創(chuàng)作:作品1971-2000 將電影發(fā)條橙和百萬美元大酒店中的元素結合;2014年的創(chuàng)作:僅僅只是,將源源不斷的諸如挑逗或是詐騙類的垃圾郵件變成極美影像的過程。

程然始終以語言和文字所帶來的亦真亦假的時空作為創(chuàng)作方式的核心。藝術家在文本語言與視覺語言中進行轉(zhuǎn)換,用詩意的方式展示龐大的情感及精神世界。

外媒眼中最具潛質(zhì)的20位中國青年藝術家?(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