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臺灣現(xiàn)代繪畫運動的重要參與者及代表人物——李錫奇先生的大陸首個回顧展 “本位與變異” 在北京798藝術區(qū)Tabula Rasa 畫廊開幕。藝術家李錫奇、策展人蕭瓊瑞、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高洪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陳德宏等出席了現(xiàn)場。開展前策展人蕭瓊瑞以 “李錫奇與臺灣現(xiàn)代繪畫運動” 為題進行了講座,在回溯李錫奇先生近60年創(chuàng)作軌跡的同時,對臺灣近百年的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歷程進行了生動的介紹。開幕儀式上作協(xié)副主席高洪波對李錫奇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高度贊揚,稱其為臺灣與大陸,文化和藝術的一道橋梁。
本次展覽展出李錫奇的早期版畫包括“時光行”、“本位新發(fā)”、“后本位”,這些作品既是個人藝術語言的探索,也是臺灣現(xiàn)代藝術的最初嘗試。作為臺灣最早運用民間元素進行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的藝術家,“本位新發(fā)”及“后本位”系列作品皆是東方意象波普風格的展現(xiàn)。“時光行”則兼?zhèn)淅寺?、懷古、輕靈與厚重并置的多元美感,又有著書法頓挫揚的呼吸,以及彩帶舞動飄揚的律動,是李錫奇版畫創(chuàng)作的一再變調(diào)與超越。
李錫奇的漆畫創(chuàng)作則是對中國古老傳統(tǒng)展開的一系列新探索。策展人蕭瓊瑞認為這個系列作品“巧妙地運用漆畫光滑與皺紋的對比,賦予漆畫新生的力量,時而如風起云涌的山川氣暈,時而如漢彩本位的富麗堂皇,是藝術家在當代藝壇最耀眼的創(chuàng)作類型。”本次展出的“風起、水涌”正是其中代表作。
第三部分水墨作品“墨語”則是藝術家進入成熟階段后的又一次的創(chuàng)作飛躍。李錫奇巧妙地利用水性與油漆交疊相斥的原理,透露出宣紙底下木板與底漆的質感,顯示出一種歲月流浪,記憶斑駁的歷史滄桑感。
正如策展人蕭瓊瑞所言:“版畫、書法、漆畫、水墨……,都是傳統(tǒng)的老東西,那是一種文化‘本位’的堅持,但李錫奇在堅持‘本位’的不變立場中,又以他非凡的創(chuàng)意、敏銳而果敢的行動,在本位/變易/超越的路徑中,闖蕩出嶄新的現(xiàn)代面貌;書法已非書法、漆畫已非漆畫、水墨更非水墨,但書法、漆畫、水墨仍在,這正是李錫奇成功的關鍵。在‘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繁復辯證、拉距中,李錫奇以他豐美的作品,提出了最具典范性的貢獻,也成為戰(zhàn)后臺灣現(xiàn)代藝術運動中最具生猛活力與創(chuàng)意思維的一位杰出藝術家。
盡管冬日嚴寒料峭,屋外飄著鵝毛大雪,展覽仍然吸引了大批業(yè)內(nèi)外觀眾。Tabula Rasa 畫廊一時被擠得水泄不通。簡短的開幕儀式后,不少前來的媒體與藝術家,策展人就展覽概念展開了積極的討論。整個現(xiàn)場熱鬧非凡,一直到暮色降臨,觀眾才逐漸散去。
李錫奇:藝術家,臺灣現(xiàn)代繪畫運動的參與者及代表人物。1938年出生于金門古寧頭北山村,1955年保送入臺北師范學校藝術科,1958年組織現(xiàn)代版畫會,1963年正式加入東方畫會為會員,并成為該會中后期重要成員之一。1959年開始參加國際性大展,并多次獲得國際性藝術大獎。是一位嗅覺靈敏的藝術家,深具生活性,且善于運用這稟賦,故經(jīng)常被稱為“畫壇變調(diào)鳥”。
蕭瓊瑞:藝術史學者,策展人,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歷任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著有《臺灣美術史綱》、《戰(zhàn)后臺灣美術史》等書。
畫廊簡介:Tabula Rasa 畫廊致力于推廣中國本土和國際的當代藝術家,2015 年5月成立于北京 798藝術區(qū),是一個展覽和推廣當代藝術的空間,定期舉辦藝術家講座、討論會,并支持出版和研究項目。我們的名字 Tabula Rasa源于拉丁語,指被書寫的石板在擦拭磨白后重新開始的狀態(tài)。今天 tabula rasa同時被廣泛地運用在西方哲學領域,特指理論上人在沒有接受感官和經(jīng)驗影響之前最樸質的空白狀態(tài)。我們希望畫廊呈現(xiàn)的展覽能顛覆觀眾之前的觀看經(jīng)驗,為新的藝術實驗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