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從臟土豆到鳶尾花,凡·高是怎樣學會配色的?

來源:澎湃 2015-04-27

一想到凡·高,人們總會想到明亮而濃烈的色彩。不過,他調(diào)色板上的顏色并非總是如此生動而熱烈。如果我們將他早期的靜物畫和后期的大作相互對比,便能發(fā)現(xiàn)他的探求過程,即色彩從幽暗走向明快。

灰色的荷蘭畫派

凡·高曾在海牙隨藝術家安東·莫夫(Anton Mauve)學畫,并在此階段培養(yǎng)了對色彩的感覺。莫夫擅長用柔美的色調(diào),捕捉景物的氣息。如其他海牙畫派(亦被稱作灰色畫派)畫家一樣,莫夫主要用灰色及藍色作畫,使用的色彩雖然比較單一,但著重突出色調(diào)上的變化,并達到和諧一致。凡·高在莫夫那里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作品,所以他便依此方法開始作畫。


安東·莫夫作品《歸家》(Homeward Bound,1881)的灰色調(diào)是典型的海牙畫派風格。


凡·高作品《卷心菜和木鞋靜物畫》(Vincent van Gogh, 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1881)

凡·高剛開始和莫夫?qū)W畫,便立即進入靜物油畫階段,這使他逐漸對色彩有了感覺。凡·高為此感到高興,因為在這之前他主要在畫素描。

此后,凡·高讀了很多色彩理論的書,并了解了補色的原理——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在視覺上,它們都會彼此強化。不過盡管了解了補色理論,但此時他在筆記本上所繪的插圖卻大都是黑白兩色的。困擾他的問題也許是:他該如何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

研習理論時,凡·高讀過一篇描述法國藝術家——也是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畫家之一的歐仁·德拉克羅瓦用色的文章。德拉克羅瓦通過使用對比色以突出戲劇性效果,與此同時,還能喚起觀者的情緒與心動,這一點尤其吸引著凡·高。

他在1885年10月20日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道:“如果你發(fā)現(xiàn)跟顏色問題有關的好書,一定要寄給我。”

這一時期,凡·高已經(jīng)開始在繪畫中應用補色,他將顏色混合起來使用,最終繪出“模糊的色調(diào)”。乍一看,他的作品仍同其他同時代的荷蘭畫家一樣,有著自然的灰棕色調(diào)。但是,仔細觀察畫作,就會發(fā)現(xiàn),凡·高正在進行自己的補色實驗。


凡·高作品《女人的頭像》(Head of a Woman, 1885)
 

在《女人的頭像》一畫中,凡·高主要用了紅綠兩種補色。不過他并未將兩色并置,而是將兩種顏色融合起來,這使得對比并未顯得那么強烈,反而有一種臟兮兮的感覺。而這一點恰好正是凡·高所希望表達的農(nóng)民的色調(diào)。這一點在《吃土豆的人》中更為明顯,他的畫筆創(chuàng)作了一個“真正的臟兮兮的土豆”,而凡·高使用同樣的方法描繪了吃土豆的農(nóng)民,借此表達農(nóng)民的現(xiàn)實生存處境。

在《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中,凡·高的混色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真正臟兮兮的土豆”。

熱烈的巴黎之光

移居巴黎后,凡·高前往盧浮宮觀賞了德拉克羅瓦的屋頂壁畫。醍醐灌頂一般,他懂得了多種亮色的作用原理。巴黎的現(xiàn)代藝術也使凡·高受到鼓舞,他采用了輕巧、明亮、放松,有些接近印象派的繪畫方式。1886年,凡·高在一個展覽中看到了喬治·修拉的作品,作品中藝術家將一個個單色的點寬松地排列在一起,從適當距離觀之,這些點又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凡·高受此影響,并采用了這種技法,但卻獨有特色,他會嘗試著交替使用色點和短粗的線。
 

喬治·修拉作品《庫爾布瓦的塞納河》(The Seine at Courbevoie, 1883-1884)

凡·高作品《花園中求偶的戀人》(Garden with Courting Couples- Square Saint-Pierre, 1887)借鑒了點彩派畫家的方法。

在巴黎的經(jīng)歷使他對色彩更加敏感,1887年10月末,他寫信告訴妹妹:“這個夏天在阿尼埃爾畫風景畫時,我比以往看到了更多的色彩。”

哪些顏色組合最具強烈的視覺效果?一種顏色有多少變化的可能?凡·高對顏色著迷。他用小毛線球進行色彩的組合試驗,觀其效果,然后再用昂貴的顏料畫畫。
 


凡·高作品《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 1887-1888)中,他驕傲地使用橙紅色簽名。


他的頭發(fā)是綠色和紅色并置而成的。

凡·高很清楚他已轉(zhuǎn)型為現(xiàn)代藝術家,所以在一幅《自畫像》中,他使用了明亮而濃烈色彩,并驕傲地在畫作上用橙紅色簽下自己的名字。畫中,他不再混合顏料,而是使用線條將色彩并置——遠看起來,他的頭發(fā)是姜黃色的,而實際上則是由補色并置而成,即綠色和紅色。

1888年6月20日,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凡·高表達了對顏色的新認識,“總有顏色會讓另一種顏色閃光,他們像一對愛人,讓對方變得完整。”

凡·高希望他的色彩絢麗的作品對于藝術的現(xiàn)代化有所貢獻。當凡·高離開巴黎后,他在畫作中進一步強調(diào)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在那個階段,他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使他蜚聲畫壇的作品。比如在《播種者》中,凡·高便使用了非同尋常的強烈色彩,甚至使之不再“自然”。

凡·高作品《播種者》(The Sower, 1888)


凡·高作品《鳶尾花》(Irises, 1890)

1888年,凡·高預言道,“未來的畫家將是個前所未有的色彩大師。”他有所不知的是,他自己最終成為了他預言的那個畫家。 (本文參考了凡·高博物館官網(wǎng)資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