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北京尚品潤博拍賣首開玉鐲專場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4-07-18

手鐲是人類佩戴最早的首飾之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飾品之一,寄托著人間至美的情感,傳承至今仍令人鐘情喜愛。七夕甜蜜猶在,中秋團圓在即,2014年 8月3日,尚品潤博將在北京天安天地珠寶藝術匯舉辦和田玉,翡翠 ,玉鐲專場拍賣會,預展時間2014年7月30日至8月3日。

手鐲的歷史相當悠久。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和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處,考古學家均發(fā)現(xiàn)了陶環(huán)、石鐲等古代先民用于裝飾手腕的鐲環(huán)。手鐲材質有動物的骨頭、牙齒、石頭和陶器等。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huán)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huán)拼合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

從商周開始至戰(zhàn)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玉鐲出現(xiàn)在仰韶文化、良諸文化和大地灣文化時期的遺址中。隋唐五代更出現(xiàn)白玉鑲金手鐲,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女子戴玉鐲之風開始盛行,金屬手鐲也開始出現(xiàn)。

西漢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huán)者眾,臂環(huán)樣式繁多,自由伸縮型的可根據(jù)手臂的粗細調節(jié)環(huán)的大小。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玉鐲裝飾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稱為玉臂釧。玉手鐲多琢成圓環(huán)狀獨立個體,一般成對佩戴,以圓柱體形式較為多見,這類玉手鐲也習慣稱“玉環(huán)”。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鐲玉臂釧的女子形象。由此推斷,佩戴玉臂釧不僅僅限于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在佛教題材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中,仕女、飛天、菩薩等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佩戴玉手鐲的現(xiàn)象,反映了唐朝婦女佩戴玉手鐲的流行風尚。

明清時期,翡翠開始大量使用,還有瑪瑙、碧璽、琥珀等玉鐲材料。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市民商賈都有佩戴玉手鐲的習慣,并將玉手鐲與愛情聯(lián)系起來,賦予一種美好、浪漫的情懷,在婚禮中流行以玉手鐲作定情物或聘禮等。明清玉手鐲在材質、造型和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清代的玉鐲則款式繁多,工料精良,寄托了太多睹物思情、山盟海誓的美好遐想,并對現(xiàn)代玉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用有中國國石之稱的和田玉精心打磨而成的玉鐲形態(tài)溫婉可人、質感細膩如脂,圖案如夢如幻,著實令人喜愛

玉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三國魏徐賢妃《賦得北方有佳人》詩中就有“腕搖金釧響,步搖玉環(huán)鳴”的描述。我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海上花列傳》以及《明史》、明代唐寅《吹簫仕女圖》等都有玉鐲的審美懷趣的贊賞。甚至在清末民國初期,還存在“無鐲不成婚”的習俗。

手鐲的設計一般都以吉祥、愛情、祈福為主題。佩戴它,人們相信具有吉祥、平安、永恒、幸福、富有以及前程遠大、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等寓意。是男女定情時的信物。今天則更多意義上展示個人風情,而且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年青人追捧。

纖纖擢素手,脈脈玉鐲情。遙想玉鐲史,不由得感嘆時光雖穿越千年,卻不曾帶走玉石之美。

美人玉手今猶在,鐲兒款款暗香來。就在這皎潔的月夜打開窗,沐著微寒的夜風,選上一款玉鐲,品上一杯美酒,讓滿懷的情誼隨著如雪的月光、溫婉的手鐲盡情流淌,更祈福家人愛情甜蜜、生活美滿,一生平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