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激情和靈感的來源就是不斷地工作——朱德群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徐佳和 陳詩悅 2014-03-27

2014年3月16日病逝于巴黎,享年94歲

3月26日傍晚,“2014雅昌·胡潤藝術榜”發(fā)布,曾梵志憑借著1.4億成交的《最后的晚餐》成為最貴的在世藝術家,而94歲的抽象藝術家朱德群作品緊隨其后位列第二。隨之卻傳來這位法蘭西藝術學院第一位華人藝術家朱德群在巴黎去世的消息。時間是26日凌晨。

朱德群1920年生于江蘇蕭縣白土鎮(zhèn)(今安徽安徽宿州)。祖父和父親世代行醫(yī),喜愛書畫,朱德群自小臨習家里所藏。

朱德群原名叫朱德萃。中學畢業(yè)后的朱德萃考入了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有趣的是,報考的時候由于他的中學畢業(yè)文憑遲遲未有發(fā)下,情急之下他便只好拿了堂哥朱德群的證書去報考,自那以后,朱德萃就成了家族里第二個“朱德群”。

1935年,朱德群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在吳大羽、方干民、蔡威廉、潘天壽等名師指點下學習。1940年代留在杭州國立藝專任教。1955年5月,朱德群從臺灣到巴黎。西方藝術家施塔爾的作品,啟示他去探索繪畫的自由表現(xiàn)路徑;而荷蘭17世紀倫勃朗的藝術,使他在藝術精神和藝術氣質層面增加了抒情與沉郁神秘的氣象。

朱德群的繪畫風格到法國后從寫實轉為抽象,經(jīng)常用矩形色塊堆砌,如同山城夜景,明暗對比極其強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1997年12月朱德群榮膺法蘭西學院院士,典禮主席致詞稱頌他的藝術“豐富了歐洲文化的內容”,他成為法蘭西學院200年來首位華裔院士和首位東方藝術家。

不久前故去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蘇利文曾問過朱德群創(chuàng)作時的感覺,朱德群答道:“看畫和繪畫,覺得在聆聽宇宙的天籟。”

這個“宇宙天籟”是什么?朱德群在院士加冕的演說中說:“我是一個漢家子弟,可我一直在追求將西方的傳統(tǒng)色彩與西方抽象畫中的自由形態(tài),用中國的陰陽和合的精神鍵組合成新的畫種。在形而上方面,我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將陽的宇宙和陰的人類描繪成共同進化的二元和合之體。”他指出,人類的人文主義,經(jīng)歷了混沌的“自然人文主義”、“科技人文主義”,現(xiàn)在人類正在追求嶄新的人和宇宙共同進化的“生態(tài)人文主義”。

朱德群的繪畫,當是用丹青揮灑出的“生態(tài)人文主義”。由法蘭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亞貝爾·費洛專門為朱德群設計的“法蘭西院士寶劍”非常特別,劍柄上鑲了四塊中國傳統(tǒng)文人借以抒發(fā)高潔情懷的玉石--一塊漢白玉,兩塊扁平中空的綠松石,還有一塊刻著戰(zhàn)國時代獸面紋的琥珀。雕塑家說,用西方現(xiàn)代的不銹鋼材質配東方古代的繽紛玉石所做成的劍柄,正是朱德群繪畫風格的象征,是新的人文精神內涵的象征。

朱德群當年的母校杭州國立藝專,如今變身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評價“朱德群是‘現(xiàn)代主義的東方化’一代的代表。”

許江于2000年的一次展覽上初次見到朱德群先生,他認為朱德群的繪畫受中國詩性的影響,他還記得朱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精神要在抽象繪畫中得以表現(xiàn),必須像咖啡和牛奶那樣融合在一起,“他們這代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做這種融的工作。”

但凡進入上海大劇院的觀眾,第一眼所見的,必是進門的巨幅繪畫《復興的氣韻》,這幅畫作長7.3米,高4.3米,面積達31平方米,是朱德群應大劇院之邀專門創(chuàng)作的,2003年作為大劇院5周年的生日賀禮,掛在了大劇院進門的一整面墻上。

這是朱德群馳騁畫壇數(shù)十年創(chuàng)作的最大一幅作品,也是他藝術生涯中的一幅抽象畫代表之作。畫作色彩瑰麗,氣勢宏偉,內涵豐富,充滿藝術想像力,其千變萬化的層次如同音樂般流動,象征著藝術的多元,更表達了一種復興的理念。

上海大劇院副總經(jīng)理張笑丁當年在演藝部門工作,她見證了這個過程,“當大劇院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朱德群先生欣然應允。”從2002年開始通過吳祖光之子聯(lián)系到朱先生,請他創(chuàng)作,工作持續(xù)了整整一年到2003年才完成。“當時的大劇院開幕的時候就有很多法國元素,交流也多,再要找一位畫家,一定是著名的。”

朱德群先生當時年逾80,2003年夏基本創(chuàng)作完成,于是在運到上海大劇院之前,這幅作品將在巴黎國家歌劇院有個預展,張笑丁參加了預展,并到朱先生的寓所去看望他。

“穿過一個小院子,我們見到了那幅畫,畫幅很大,老先生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地畫,旁邊有很多草稿,有局部的畫面,也有整個的畫面,畫筆粗礦,可以看到礦石成分的顏料,顏色比較豐富,從中體味到畫面的跳動感。作品的名稱就是朱先生對祖國心懷眷戀和期待復興,是寓意中國文化的復興。”張笑丁回憶說。

朱德群領著大劇院來訪者們去他的工作室,思路精神頭非常好。這幅畫在巴黎國家歌劇院預展一個禮拜之后啟程到上海,正好趕上大劇院5周年慶典,這幅畫的揭幕成為慶典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這幅作品現(xiàn)在幾乎成為無價之寶,當年,朱德群先生幾乎是免費創(chuàng)作,贈送給大劇院的禮物,已經(jīng)成為大劇院記憶的一部分。

朱德群還在陶瓷的世界中有過嘗試,自2007年起,他固定地前往法國國立陶瓷制造廠燒制瓷器,并舉辦了自己的陶瓷展。近年來,朱德群的畫作在拍場一直屢創(chuàng)新高。在201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朱德群的《無題》以7068萬港元成交,這也成為朱德群作品的最高成交紀錄。

“我每天都在畫,現(xiàn)在不一定,一般工作四、五個小時,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所以我的激情和靈感的來源就是不斷地工作,不停地畫。”在2006年的一次訪談中,當時86歲高齡的朱德群這樣說。

華師大藝術學院院長、知名畫家周長江把朱德群的作品和前不久剛剛去世的趙無極相比較,同為華裔留法藝術家,他認為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趙無極的作品帶有浩瀚的宇宙感,以中國山水為基礎,帶山水理解的精神加西方的光感。而朱德群的作品是文人畫的方式,西方的材料用得比較好,更接近中國的花卉作品,比較文氣,格局相對來說不是那么宏大,畫面比較優(yōu)美,優(yōu)雅,愜意,畫得比較薄,有水墨花卉的淋漓盡致感。”

周長江在前兩年辦過曾經(jīng)參觀過朱德群的個人展覽,當時的感覺,“畫面變化很少,基本都是一種構圖,大刷子加彩色點,似乎有點單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