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洹《家譜》,2001年
2013年底,在美國的紐約和邁阿密分別上演了兩場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一個是大都會博物館打出的“水墨”牌,一個是盧貝爾家族帶來的“家族收藏”風。展覽中有自“85美術新潮”以來在國際藝術界耳熟能詳?shù)拇笸髢杭壢宋?,也?0后、80后生備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已成為西方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渠道。
重新包裝的“水墨”標簽
被譽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下簡稱“大都會”)常年舉辦各門類國際藝術展,然而如此大規(guī)模地展示“當代水墨”,或者“中國當代藝術”,還是頭一次。此次展覽由大都會的亞洲藝術部組織策劃,全名叫作“當代中國水墨的過去與現(xiàn)在”(“InkArt:PastasPresentinContemporaryChina”),由3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70件作品組成。
早在2013年12月11日開幕之前,展覽就引發(fā)了業(yè)內(nèi)人士與藝術愛好者的熱議,最主要的討論點落在了這場包羅書畫、攝影、版畫、影像、雕塑等不同媒介展覽的標題“水墨”上。王冬齡的書法、楊泳梁的新國畫,徐冰的大型裝置《天書》、張洹的行為藝術《家譜》、楊福東的攝影作品《留蘭》——展覽涵蓋面十分龐雜。
對于這一“大拼盤”的呈現(xiàn)方式,大都會亞洲藝術部主任、展覽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K.Hearn)在訪談中提到,該展覽僅僅是他對當代藝術世界現(xiàn)狀的回應,希望從自己的傳統(tǒng)視角去看待中國當代藝術。他說:“我不想只把那些傳承水墨的藝術家放進來,我還想要發(fā)現(xiàn)那些擴展、挑戰(zhàn)并顛覆傳統(tǒng)的藝術家。因此,在紙本水墨之外,我將展覽延伸到了攝影、視頻、布面油畫等所有我認為具備水墨審美特質的作品。”
美國人的“水墨”非中國人的“水墨”,更傾向于一個用于描述其他民族的文化符號或標簽。在此基礎之上,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書寫的文字、新山水、抽象和筆墨之外。
“書寫的文字”即書法,何慕文認為西方人雖然看不懂中國書法,但能讀懂觀念藝術;“只要把書法看作是一種具有動態(tài)圖形的手勢藝術,體會線條與空間的關系和對比,就知道該如何鑒賞了。”“新山水”的特點在于不局限于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更注重探索個人的“心靈景觀”,史國瑞、方力鈞、邱黯雄等人的作品都被歸到了這一單元。
關于“抽象”,何慕文以科班出身的書法家王冬齡為例,認為其一定受到過西方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影響,但是“王冬齡擁有弗朗茲·克蘭(FranzKline)和羅伯特·馬瑟韋爾(RobertMotherwell)這些抽象派大師沒有的書法技藝”。在他看來,王冬齡的抽象源于中國兩千多年的毛筆字,每一處彎折所體現(xiàn)出的技藝都可以從傳統(tǒng)的角度欣賞。“筆墨之外”可謂是完完全全的裝置和觀念藝術單元,觀眾可以看到蔡國強為《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將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所繪的冊頁形式計劃書,黃永砯15余米長的1985-2001年創(chuàng)作歷程長卷,展望用不銹鋼制作的《假山石》,王晉用聚氯乙烯材質制造的龍袍等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展望的《假山石》是大都會亞洲藝術部購藏的第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何慕文說:“在購藏這件作品之前,我在北京一個朋友的家里看到了類似的作品,當時就覺得把它與我們的傳統(tǒng)假山石藏品放在一起會很有趣,能夠制造出一種將過去帶到現(xiàn)在的效果。”
在大都會博物館,每一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購藏體系,這讓何慕文在看到許多喜歡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時卻步,因為他顧慮現(xiàn)當代藝術部門的意見。此次展覽加強了他同其他部門合作的愿望,他說:“我會持續(xù)擴充亞洲藝術大師的藏品,但是不希望跨足現(xiàn)當代藝術部門的項目。我想要他們購入的藏品,但是我會尊重他們的意見。他們是從國際視野出發(fā)去購藏當代藝術作品,我則是以亞洲視野去考量,但我希望未來兩個部門會有更緊密的合作。”
在美國做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大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西方觀眾的反饋,畢竟中國當代藝術在以西方藝術為主導的全球藝術市場中是相對新鮮的。何慕文首先肯定其符合西方觀眾的口味,然后提出中國藝術家需要考慮建立自己的“品牌”,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家更須努力跳出市場的條條框框。
他說:“一個中國人來到西方就會被貼上中國人的標簽,每一位藝術家都需要發(fā)問——‘這意味著什么’;‘我到底是一個中國藝術家,還是一個碰巧是中國人的藝術家’,其實都對。”水墨大展歸根結底的訴求還是對中國身份的認知和賞識。
盧貝爾家族的中國考察成果
在2013年12月舉辦的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節(jié)上,來自31個國家的258家畫廊參展,吸引到7.5萬名觀眾前來參觀。主場區(qū)內(nèi)一場名為“中華廿八人”(“28Chinese”)的展覽顯得尤為搶眼。
這場展覽來自于盧貝爾家族收藏(RubellFamilyCollection),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節(jié)結束后,繼續(xù)在盧貝爾當代藝術基金會4萬平方英尺博物館中的所有28個展館中進行展出,展期持續(xù)至2014年8月1日。如題所示,這是一次集結了中國28位當代藝術家的聯(lián)展,展出作品皆來自盧貝爾家族的永久收藏。
盧貝爾家族收藏由唐納德·盧貝爾和梅拉·盧貝爾夫婦于1964年在紐約創(chuàng)立,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私人當代藝術收藏之一。1993年,邁阿密藥物管理局的場地被改造成為盧貝爾家族收藏博物館,并向公眾開放。次年,盧貝爾夫婦創(chuàng)立當代藝術基金會,以擴大盧貝爾家族收藏的公眾影響力。悉數(shù)其藏品,安迪·沃霍爾、讓·米切爾·巴斯奎特、杰夫·昆斯、辛蒂·雪曼等已被當代藝術世界加冕為大師的藝術家作品都包含其中。
回到此次展覽中的藝術家,年齡最大的有1954年生的朱金石,年齡最小的有1986年生的何翔宇,除此之外還有王興偉、邱志杰、劉韡、李松松、徐震、王光樂等一干在中國當代藝術圈如雷貫耳的名字,可以說盧貝爾家族這橫跨30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涉獵甚廣。據(jù)悉,此次展覽中作品的收藏主要源于盧貝爾家族到中國的六次考察,在2001至2012年間,他們拜訪了位于北京、成都、廣州、杭州、香港、西安和上海的100間藝術工作室,把大量繪畫、攝影、雕塑、視頻、裝置等多種媒介的藝術作品收入囊中。
梅拉·盧貝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們當中有許多都是新銳藝術家,有的甚至還沒有辦過個展。因此,我們參觀工作室的過程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窺其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核心之所,了解他們是誰、為什么要做這些作品。同時我們也獲得了一種真切的參與感。”
走入展覽現(xiàn)場第一層的主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朱金石的《船》。對于這一大型宣紙裝置作品,朱金石曾經(jīng)提到“沒有一個固定的角度來欣賞船”;有趣的是,不少觀眾都選擇了直接走到船的中間去一探究竟。劉韡在噴繪作品《解放1》中延續(xù)著顏色對撞和幾何線條的運用,引人駐足。到了樓上,人們立刻被何翔宇的《我的夢想》震驚——一具極為逼真的人體躺在玻璃罩中,觀眾不禁靠近查看這到底是模型還是真人,確認為前者后松一口氣。來到室外,李占洋的雕塑作品《租——收租院毛和博伊斯》將觀眾帶回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階級斗爭情景中。
盧貝爾家族為什么會收藏如此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盧貝爾夫婦的兒子杰森·盧貝爾的答案是:“中國無論作為一個國度還是一個概念,都讓西方人為之著迷。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不斷聽到關于中國經(jīng)濟騰飛的消息;在21世紀的國際社會中,中國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深入了解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動態(tài)、從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品讀中國是一件樂事。”
為了慶祝“中華廿八人”展覽的開幕,盧貝爾夫婦的女兒珍妮弗·盧貝爾送上了她的年度“早餐項目”——“信任”。珍妮弗也是一名藝術家,以大型互動食物項目著稱,兼具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的特點。在此次的作品“信任”中,她將數(shù)百個蛋撻放到了展廳外一條類似長桌的白色蹺蹺板上面,蛋撻與蛋撻之間的距離、蹺蹺板搖擺不定的兩端暗示著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信任關系。回望展廳內(nèi)這些常被西方人賦予政治寓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珍妮弗的“甜點”也許是最好的注解,正如她自己所說:“這一作品很好地將一場中國藝術家的西方展覽與我的個人生活結合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