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黑明:秒與渺之間其實有沒有我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梁棟賢 盧沁 2013-05-07

一位的士司機的夢想是當飛行員,照片中下方的現實與上方的理想相結合,照片在荒誕感中讓人深思

(黑明作品)同一地點、統一人物、不同時間的照片,默默地記錄了時間的印記

“秒與渺之間其實有沒有我”,紅專廠大石館門外掛著的這個頗帶哲學味的標題吸引了很多游客駐足品味。所謂“秒與渺”,其實探討的是一個關于時間的問題。這次展出了攝影師黑明主題為“公民記憶”和范順贊主題為“現實給了夢想多少時間”、“在他們自己的時間里”的40余幅攝影作品。

探索關于時間的命題

黑明是國內知名的紀實攝影家,以拍知青、右派、和尚等聞名,得過大獎、出過書;范順贊則是初出茅廬的80后攝影家,曾經留學法國,作品也曾獲得多次大獎。他們兩人此前并無交集,作品為何會放置在一起展覽呢?

對此,策展人張炳玲的回答是:“他們的攝影作品都闡述了關于時間的思考。”黑明的這一組作品當中都有新舊的對比,同樣的人在天安門城樓前幾乎同樣的位置以同樣的姿態(tài)拍攝了兩張不同的照片,不過一張是大約三十年以前拍的,一張是現在拍的。同樣的人在不同時間以同樣姿勢場景在天安門的照片,構成了一幅公眾關于天安門的歷史圖景。范順贊拍攝的則是人們享受自己的私密空間和面對的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矛盾。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攝影就是時間的瞬間定格,攝影師以自己的經驗技巧抓取人物身上的特征反映到攝影圖片中。在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中,黑明以社會學的視角來選擇選材拍攝,表達過去與現在的關系;范順贊則是結合自身的經驗想法來創(chuàng)作,思考將來和現在的關系;他們都創(chuàng)作了關于時間的圖畫。

歷史記憶的重建

《羊城晚報》編輯中心圖片總監(jiān)顏長江評價說,廣場是個人和國家交流的重要場所。以前有位叫“佬京”的攝影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拍攝天安門一直到故宮的中軸線,與黑明的做法類似。他們都是在敘述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與大時代密切,中國當代史就在黑明拍的這些照片中。

“黑明的拍攝,既是一次現場的重返,也是記憶的重溫,更是一種攝影家對于歷史記憶的重建。同時,這些努力的最重要之處,或許在于通過黑明這后一張照片的拍攝,所讓我們期待的這些人的生命的重新出發(f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