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名人信札和手稿講究文采,還涉及特定的事件和人物,造假是很難的。但日前有專家指出,“事實上,根據已知的出版物,模仿名人信札的真跡來進行造假的情況,現(xiàn)在已經是越來越普遍了。”某鑒定專家稱。
2013年前,藝術品贗品泛濫主要在被資本瘋狂炒作的門類,信札手稿作為冷門拍品,相對贗品較少。
2013年,信札手稿涉嫌造假事件屢屢曝光。保利國際拍賣公司原定于6月3日拍賣三封錢鐘書、楊絳先生私人信件。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魏同賢向媒體指出,這三封書信中,兩封書信都是“偽造”。
之后,北京拍賣市場上一件徐志摩的信札被專家指為贗品。
作家莫言在微博稱:“近期坊間流轉的以及在多次拍賣會上出現(xiàn)的所謂‘莫言書法’、‘莫言手稿’大多數非我所作,不敢掠美。”
信札手稿贗品橫行,業(yè)內人士分析原因有二:其一,相比傳世藝術作品,信札手稿大多并無較高的知名度,缺乏可考的文獻資料,這給造假者可乘之機。其二,信札手稿大多書寫隨意,一般不鈐印章,較少有名人題跋,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辨認有難度,因此偽造較容易。
買信札手稿如何防止走眼呢?專家支招:首先要找真實可靠、流傳有序的傳世品作參照物,用足夠的時間去研究傳世書札原件,了解作者的文筆風格特征、書法用筆特點。同時,還要了解信札作者的生平簡歷,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等。其次,信札所用紙張的鑒定要通過與參照物的比對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