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上海君道藝術:精美絕倫話玉琮

來源:互聯(lián)網 2013-12-30

玉琮

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神祗,最早的玉琮見于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距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xiàn),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fā)達,出土與傳世的數(shù)量很多。

玉琮其功能與意義

玉琮為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瑞”。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tǒng)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在古代,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使用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關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學術界也是眾說不一,至今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琮是煙囪崇拜的禮器,是家族祭祀的對象;有學者認為,琮是溝通天地之間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內圓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間的貫穿,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巫師的蹻,巫師乘獸蹻以此通天人之際;還有認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遺址的設計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廟中祭祀時所請神明祖先降臨憑依之物。玉琮的基本形制為內圓外方,以示“天圓地方”。此件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獸面紋飾玉琮,是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

玉琮的價值

在選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為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的玉石,質地精純,以青色、青赭色居多。玉琮表面質感晶瑩,色澤均勻,不像玉璧那樣存有燦爛多變的塊狀彩斑。此玉琮高60.8厘米,重13270克;兩端圓,中段為方柱體,分十一節(jié)。每節(jié)獸紋飾內還刻有小圓圈,仿佛人眼一般。該琮器型規(guī)整,厚薄均勻,邊角端正,輪廓分明,整體線條刻劃清晰,比例恰當,呈大氣之態(tài)。此玉琮減地淺浮雕手法,滿密的陰線刻,精細的器表打磨,均體現(xiàn)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獨特的紋飾不僅給人神秘的美感,更為后世研究當時的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