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 《不能承受之暖》 裝置 2008年
“保存記憶”是尹秀珍藝術生命的延展方式。“在高度變化的中國,‘記憶’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逝得更快。所以,保存記憶已經(jīng)成為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尹秀珍的藝術大多是通過對回收舊物(別人穿過的衣服)的再利用,來保存和展示每個個體獨有的記憶和成長軌跡。這些舊物中獨特的個人記憶有著個體生命的溫度,盡管離開了原有的依附和語境,卻在尹秀珍的藝術世界中得以保存和延續(xù),從而獲得了第二次生命。藝術媒材的選擇是一種態(tài)度。這些被人忽視、即將消逝的材料在尹秀珍這里成為一種雕塑性的記憶文獻,有著紀念碑式的莊嚴和靜穆,又有著鮮活的生命律動。
在這次展覽中,藝術家延續(xù)了對細小事物和日常情景的關注,將那些注定消逝之物的竊竊私語放大,成為歷史的空谷回音。在《不能承受之暖》中,藝術家用1000條圍巾拼接成了一件漩渦形的裝置,色彩斑斕。這件作品的形式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美國著名大地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所做的漩渦形的防波堤,但它們的意義卻是完全不同的。尹秀珍的作品不僅具有“防波堤”的宏偉和豪氣,更重要的是,這是一件有生命熱度和記憶痕跡的作品,不同個體的記憶在此匯聚,形成一股生命的暖流,互不相識的人在這里產(chǎn)生了交織和共鳴,產(chǎn)生了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關聯(lián),在展廳中共同訴說著一段故事。作品《無處著陸》以舊衣和鋼鐵等材料表現(xiàn)倒置的車輪。在這里,車輪的倒置既是“無處著陸”的一種無奈之舉,同時,又是一種主動的拒絕式選擇。“無處著陸”并不完全等同于無所作為、被動承受或消極沉溺,在這里,它是一種自覺的表態(tài),對任何可見的參照和給定的解釋說不,拒絕將價值的兌現(xiàn)掛靠在簡化的符號與公式之上。
尹秀珍一直游走在個體生命記憶和歷史的集體敘事兩端,始終在小心翼翼地觸碰兩者的平衡點,以個人化的敘事方式介入到社會公共領域中。她的藝術所訴諸的對象并非概念化的“觀眾”,而是每一個由體溫、發(fā)膚、記憶與情思所組合而成的鮮活生命,是具有不可復制的個體經(jīng)驗的每個人。她將時間性和身體性兩個維度納入個人化的敘事語言,以碎片化的個人記憶形式來激活個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使人直觀感受到布料背后流淌著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