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城市聚焦:紐約 Pt.2

來源:ArtReview 作者:JONATHAN T.D. NEIL(馬姍姍編譯) 2013-07-17

切爾西(Chelsea)

像Kelly和Peter Blum那樣的畫廊之所以搬離29街,(Blum現(xiàn)在在57街,與Pace和Marian Goodman毗鄰),是為了給一個有著三或四個的臥室的套房那樣的高端公寓建筑騰地方。曼哈頓的豪華公寓銷售剛剛超過平均每平方尺2,000美元。在切爾西,平均則超過2,100美元。第十一大街,街對面就是24街的高古軒畫廊,還有著無干擾的河流風景,和“天空車庫”(一個能將你跟你的愛車直接載到家門口的電梯),達每平方尺3,000美元以上。

價格是新的,但是業(yè)主和租房者之間的故事,都是老一套。切爾西的大部分畫廊不會像在SOHO區(qū)時那樣再次大批離去。例如,在第24街的北側(cè),幾乎所有的畫廊,都獨立地或作為有限合伙企業(yè)的一部分,擁有自己的空間。其中包括Marianne Boesky,Lawrence Luhring 和Roland Augustine, Andrea Rosen,Metro Pictures的Janelle Reiring的Helene Winer,Matthew Marks, Barbara Gladstone,以及,理所當然的,高古軒。在它們后面是25街的佩斯(Pace),2001年增加了兩個新空間的Pace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使其展出一些巨大的裝置變得更加容易,比如嫌少見到陽光的Ed Keinholz的“The Ozymandias Parade”(1985年)。

但也有畫廊正在被迫搬出來。Postmasters的老板Magda Sawon在此地15年之后打算離開,因為她的房租已經(jīng)漲到了每月30,000美元。傳言高古軒已經(jīng)看了這個空間,甚至已經(jīng)讓Richard Gluckman(Cooper在切爾西第一個空間的建筑師,也是切爾西那種白盒子美學的鼻祖)去做了裝修規(guī)劃;可惜最后這個房產(chǎn)對高古軒的需求來說太小了。而在二級市場十分活躍的Leo Koenig好像是那個要搬進去的人。

Sawon和Casey Kaplan都曾公開表示這種擠壓將會扼殺附近那些中層的,具有實驗性的畫廊。Sawon來自卡普蘭,所做的項目是那些更深奧的觀念作品,當然非常擔心。對街,Gladstone的第二個空間用來展示像Miroslaw Balka的“The Order of Things”(在今年春天被展出過,不過就是黑色的水被泵使其從兩個巨大的鋼桶中吵鬧地噴涌而過)而不用擔心租金。從這里可以學到兩條真理:如果你能付得起的稅,所有權就有它的好處;業(yè)主做事情不是為了慈善。還有一點需要記住的是:那些被颶風桑迪毀壞的房產(chǎn),當初有錢的,現(xiàn)在基本沒有了。洪水和保險費讓一些賣家暫時停下了,但其實財富才是他們的保險,對于那些負擔得起的人來說,自然災害不過就是物流問題。

因此在切爾西將繼續(xù)存在著很多的藝術。更重要的問題是:誰還會在乎呢?那些被附近的學校吸引來的家庭?數(shù)百萬美元的公寓的業(yè)主?經(jīng)紀人肯定是在乎的,因為這是一個賣點。但是考慮到相比曼哈頓大小的相對可用的建筑用地和空氣流通的權利,還有第一家連鎖藥店已經(jīng)在23街的拐角開張。這個地段,就像其中被展示的藝術一樣,已經(jīng)成了投資級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