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毛焰:我從不披荊斬棘

來源:TimeOut北京消費導刊 作者:思瑤 2013-05-24

《小貓》

天才,隱于南京

如同透過迷霧的人物肖像,臉上呈現(xiàn)惶恐、迷?;驊嵟⒉话驳谋砬?,一些作品甚至沒有畫眼球,冷冷地與觀者對視,讓人不寒而栗——在佩斯北京,毛焰?zhèn)€展開幕。不僅展出了他往日的小尺寸作品,還掛了毛焰最新創(chuàng)作的兩幅大尺幅人體畫。欣賞之時,恍然發(fā)覺這位鼎鼎有名的天才藝術家,竟然沒有在大陸認真地做過一次個展,難怪有人稱其為隱士,隱于南京的炙手可熱的隱士。

24歲,毛焰已憑《記憶或者舞蹈的黑玫瑰》躋身“千萬俱樂部”;實際上,在毛焰的家鄉(xiāng),毛焰父親從他三四歲起便開始教授畫畫、帶他去各地看展覽的故事人人皆知,到青年時毛焰的畫功無可置疑,人們稱他天才,考進中央美術學院是意料中的事。

許多當年各地去中央美院進修的尖子生,都對毛焰的作品印象深刻。毛焰還記得1989年放假和朋友去敦煌玩的事,到了那沒有認識人,決定去敦煌藝術院轉轉。“在人家院子里亂轉,一個人出來問我們是哪來的干嗎的,我說中央美院畫畫的。那人問,你認識油畫系的毛焰嗎?我說我就是。他當時就呆住了,馬上安排吃住招待了我們半個月。原來他去中央美院進修過,看到我畫得好,想找我喝酒剛好我不在。那半個月我們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就希望晚上我們跟他們談談繪畫和藝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在大三內定留校的毛焰,終究未能抵抗歷史的洪流,“八五、八六、八七屆學生不能留京,打回原籍。”無奈之下,毛焰被迫去到了南京藝術學院當了一名普通助教。“剛去那幾年連家具都不買,總覺得不會呆很久,我對于南京而言是個過客。”毛焰說道。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還記得,當年留著長發(fā)的時髦老師毛焰,總是跟文人墨客喝酒踢球。那一段日子,毛焰以朋友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其中為韓東畫的《我的詩人》成為一時佳話。而《小山的肖像》則在1992年舉辦的“九十年代廣州藝術雙年展”上獲得“學術獎”,也令毛焰聲名遠揚。

藝術是一種修煉

批評家栗憲庭甚至撰文稱,“毛焰的作品放在歐洲任何博物館的大師作品前,都毫不遜色。”而批評家皮力稱其“當代人的精神肖像”也許更為恰切。精湛的古典主義技法以及對人物情緒敏感的捕捉,毛焰的畫自成一派。多年來毛焰始終追求純粹,在各種商業(yè)浪潮翻滾襲來時他仍偏居一隅兀自堅持自己的風格,甚至以盧森堡朋友托馬斯為創(chuàng)作題材一畫就是十幾年。“開始托馬斯系列時,正是當代藝術蓬勃發(fā)展時期,很多藝術家都在以中國特色的符號或主題或觀念登場。我從小畫畫,創(chuàng)作是一種本能,不想要為了一個潮流或者觀念去說明自己。對于鮮明的中國式的符號我沒興趣,所以特別選擇一個外國人做題材,就是要創(chuàng)作不相干的東西。”

在此次展覽現(xiàn)場,可以看到托馬斯依然是毛焰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我不打草稿,落筆之前,這畫上的每一筆都已清楚地在我心中,每一筆都沉著地包含著我的念頭和感受。他們不是跟具體的社會大背景掛鉤,但這個肖像里有一整個世界。每個觀者可以從中看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讓人想起毛焰曾講過的故事,一條河流想要穿越沙漠,風告訴它要學會信任,然后把它帶到空中變成云,再飄到沙漠另一端變成雨落下來——“我從不披荊斬棘,藝術是一種修煉,而修煉本身可能并沒有意義,無意義也許就是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