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畫宗蒲華《竹石通景屏》賞析

來源:收藏界 作者:劉振永 2013-05-17

竹石通景屏

題字

從某種意義講,墨竹是中國文人畫的一個古老的題材,自文同、蘇軾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風(fēng)大興,成為單獨之畫種。從內(nèi)蘊上與哲學(xué)意理融為一體,而從外形上與書法表里生發(fā),因此墨竹成了書、畫、道的綜合體,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與象征,而寓意豐厚,乃為畫史上千載不衰的畫種。古往今來,以畫竹著稱的畫家很多,而蒲華就是這些畫家中的一個。

蒲華(1832-1911年),字作英,原名成。號胥山野史、種竹道人,浙江嘉興人。因出身貧賤,幼為廟祝,但刻苦自學(xué),早年即以詩、書、畫而聞名鄉(xiāng)里。同治二年(1863年)妻子病故后,遂離家浪跡于寧波、臺州、溫州、杭州、上海等地。光緒七年(1881年),東渡日本,書畫頗受日人推重。光緒二十年(1894年)后定居上海,以書畫自娛。曾發(fā)起和組織豫園書畫善會和上海書畫研究會,熱心于慈善事業(yè),后人將他和任頤、虛谷、吳昌碩并稱為“海上四杰”, 為清末上海地區(qū)的重要畫家之一。蒲華擅草書,自謂效呂洞賓、白玉蟾,筆意奔放,雖粗頭亂服,但韻味十足。早年花卉師法周閑,后宗陳淳、徐渭,意在白陽、青藤之間。其水墨山水,瀟湘煙雨,得之自然。水草荷花,葉若風(fēng)雨,氣勢很足。畫竹自云學(xué)天臺傅嘯生,倉莽馳驟、脫盡畦畛。后受陳淳、徐渭、李鱔的影響,移其書法于繪畫之中。放筆橫掃,揮毫立就,人稱“蒲竹”。海上畫壇領(lǐng)袖吳昌碩嘗問道于彼,稱其“墨瀋淋漓,竹葉如掌,瀟瀟颯颯,如疾風(fēng)振林,聽之有聲,思之成詠”。 吳后來樸茂雄健、氣勢如虹的竹法,實在是由“蒲竹”中來,是對“蒲竹”畫法的繼承。其墨竹山石,尤為所長。蒲華一生畫了大量的墨竹圖,自稱“種竹道人”, 他的墨竹,一竿通天,葉若風(fēng)雨,竹竿婉媚中見剛直,竹葉勁利中現(xiàn)柔和,剛?cè)嵯酀?,生機勃發(fā),百年間無人可比,現(xiàn)珍藏于淮安市博物館的《竹石通景屏》,就是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作品。

《竹石通景屏》,共四屏,每屏縱62厘米,橫35厘米,紙本,系通景屏畫。上寫山齋之中,怪石聳立,嶙峋突兀;石后有老竹四竿,蒼勁挺拔,頂天立地,伸出畫外,氣貫長虹。竹下有枝葉二叢,老枝新葉,重迭錯落,左右紛披,葉若風(fēng)雨。石右有新篁一叢,聚散倚側(cè),秀潤輕靈,生機勃發(fā),氣韻生動。此圖以粗筆破墨法寫山石,勾勒皴擦,雄渾厚重,氣定神閑,筆墨簡括。以大小濃淡不等的墨點,點苔于山石間以求波瀾變化,苔點醒目,落筆不俗。畫諺云:“畫不點苔,山無生氣。”使山石頓顯崎嶇險峻,氣勢磅礴。所寫山石水墨淋漓,生機無限,給人以濕漉漉的質(zhì)感,表現(xiàn)了山石秀潤清新的特色。該圖以草書之法寫竹,淡墨為竿,濃墨為葉,飽滿恣肆,水墨淋漓,一片天簌。

用筆沉著勁利,墨色秀潤含蓄。其出枝、布葉,不拘于法,灑脫自然。竹葉多以濕筆寫出,有濃有淡,水分充足,看上去好似剛沐過細雨,清新濕潤之氣樸人眉宇。用筆輕提重按,十分自然,葉之正側(cè)向背,顧盼俯仰,神氣十足,表現(xiàn)了石之堅貞和竹之高風(fēng)亮節(jié)。全圖章法獨到,運筆瀟灑,水墨淋漓,枝葉靈動。整幅畫面神采飛揚,從中可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雅士的一種精神境界,但又充滿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頑強不屈的氣節(jié)。畫上題詩一首,其書法率意放縱,圓勁流暢,筆走龍蛇,勢若驚濤,極具天真瀟灑之趣。詩云:“山齋雨過漫焚香,幾凈窗明竹椅涼,午睡起來無別事,自磨新墨寫瀟湘。”詩雖不甚工,但詩情畫意,渾然一體,其曠達樂觀之情溢于言表,給人以說不盡的藝術(shù)享受。落款為:“戊戌秋中,碧澄五兄大人屬正,作英蒲華。”鈐“作英”白文印。此“戊戌”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此年蒲華已66歲,正是其晚年時期的力作,故更多地吸取了徐青藤、陳白陽、李復(fù)堂之筆意。畫品清新俊逸,逸放恣肆,自成一格。同時,蒲華的書畫作品現(xiàn)雖有多件,但其通景大畫并不為多,故此圖是迄今為止首次發(fā)現(xiàn)的蒲華竹石通景屏畫,故有重要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