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公共藝術主導“地方重塑”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邱家和 2013-04-17

在振興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藝術日益成為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日前在上海大學舉辦的國際公共藝術獎頒獎與論壇活動,云集各大洲的公共藝術專家就近六、七年來全球最新的141件公共藝術案例,經(jīng)過多輪討論與投票,最終選出6個大獎。與會專家認為,公共藝術已經(jīng)從在公共空間設置藝術品,逐漸走到借助藝術參與社區(qū)建設,對我國的“地方重塑”有很大的啟發(fā)。

全球聚焦“地方重塑”

國際公共藝術評獎借助一個全球性的研究專家網(wǎng)絡,把近六、七年來全球最新的141件公共藝術案例集中起來,經(jīng)過多輪討論與投票,最終選出6個大獎。參與案例推薦的獨立策展人賴香伶女士表示,這次在6個獎項中得到特獎的委內(nèi)瑞拉項目“提烏納的堡壘文化公園”,表明公共藝術已經(jīng)從在公共空間設置藝術品,逐漸走到借助藝術參與社區(qū)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6個獎項中有一個中國的項目——“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qū)”。四川美術學院的副院長郝大鵬教授指出這個項目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一個精準的定位:通過保護校區(qū)所在地已有的農(nóng)村地貌,反映“城市生長的原點”。在校區(qū)的規(guī)劃設計上,一方面采用“十面埋伏”的策略把教室、圖書館、行政樓、學生宿舍和教室的工作室等建筑隱藏在當?shù)氐纳焦壤?,還大量采用了與山地共生的建筑語匯,使用當?shù)氐慕ㄖ厝缣炀?、院落。?jù)悉,在重慶當?shù)?5個學校中,這是建設成本最低、卻最具地方特色而贏得大家喜愛的。其實在前兩年的大學城建設熱中,這也是難得的案例,對“地方重塑”這個主題極具啟發(fā)作用。

上海地鐵成為城市文化窗口

公共藝術在上海起步較早,在上海美術院校更是受到特別的關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表示,多年來他們積極介入上海許多重大的公共藝術項目,如上海地鐵、上海世博會等,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學院主辦的《公共藝術》雜志與美國的《公共藝術評論》雜志共同發(fā)起了此次國際公共藝術評獎活動。汪大偉表示,希望通過國際評獎參與構建我國公共藝術價值評估體系。

上海地鐵可謂上海公共藝術的實驗田。上海大學美院從最早的地鐵一號線的車站壁畫,到整個地鐵網(wǎng)絡的視覺引導系統(tǒng),長期參與其公共藝術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他們推出的新方案意味著上海地鐵將變身為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美術館。

說起公共藝術,主持這次評獎的評委會主席、原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總裁路易斯·比格斯表示,一方面公共藝術對經(jīng)濟與社區(qū)發(fā)展有利,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公共藝術會帶來巨大的“社會資本”收益,盡管這是一個很難評估的概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