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現(xiàn)當代藝術一時不為大眾理解是正常的:與國際著名批評家劉驍純的對話(節(jié)選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09-09-24

    趙新銳:劉老師您好,很榮幸我們的展覽得到您的的學術支持,自從建國開始,中國政府就非常注重繪畫的宣傳教育作用,繪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大眾對藝術品的興趣降低,最近藝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不再是作為一種審美的體驗,而是作為一種投資方式再次成為人們的關注點,目前中國當代藝術與大眾之間處于一種什么距離?
 

    劉驍純:現(xiàn)當代藝術一時不為大眾理解是十分正常的。宣傳大眾必須用大眾便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所以我們在救亡圖強時基本是選擇了古典形態(tài)的寫實和半寫實的藝術?,F(xiàn)當代藝術主要是對藝術史發(fā)言,不了解藝術史上下文邏輯的一般觀眾要理解它必然會有一個過程。其實,中國不少現(xiàn)當代藝術家都在努力用藝術去關注大眾的社會生活,但大眾更愿意做歌星、影星的粉絲。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藝術家不怕被誤解被冷落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趙新銳:批評家作為一種職業(yè),應該是為人們觀賞作品提供專業(yè)意見的,現(xiàn)在批評界現(xiàn)狀如何?
 

    劉驍純:大致有這么幾種狀況:高水平的藝術家不認可低水平的批評家,低水平的藝術家不認可高水平的批評家;前衛(wèi)藝術家不認可正統(tǒng)批評家,正統(tǒng)藝術家不認可前衛(wèi)藝術家。這是正常的藝術生態(tài)。

 

    趙新銳:最近發(fā)生的西藏和新疆事件,從媒體的報道上來看,中外媒體的報道截然不同,這使我想到了當代藝術存在的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這讓我們無從去判斷,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作為80年代出生的人,在眼花繚亂的藝術世界中,如何判定什么才是藝術,評價藝術作品的好壞?考慮這一代人的生活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是相信批評家還是自己的判斷?
 

    劉驍純:我覺得最重要的只有四個字:實事求是。盲目跟隨盲目排斥都不可取。無論是得到西方的肯定還是國內的肯定,凡學術性的肯定,絕不可采取西方肯定的我們就要反對的簡單做法。東西方學術界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⑴、哪些更重要一些,哪些相對次要一些。⑵、中國還有一些重要現(xiàn)象在西方批評界幾乎是盲區(qū),例如當代水墨。這中間的差異,有時是很大的。所有的差異實際上都是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要平等對話,有待中國自己獨立的的話語系統(tǒng)的新“百家”的成熟。

 

    2009年 秋

 

 


【編輯:霍春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