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精品賞——王問《溪山隱居卷》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2-06-15

 

朵云軒2012春拍將于2012年7月10日-12日在上海四季酒店進行,預展為7月8日-9日。朵云軒一直秉持著向藏家宣傳古代書畫的文化理想,為藏家奉獻了眾多古代書畫精品。在朵云軒成立二十周年之際,古代書畫的征集力度依然未減。這次春拍涵括了明初至晚清書畫大師的眾多精品,很多重量級的拍品完全可與各大博物館所藏相媲美。明代王問的《溪山隱居卷》便是其中之一。

  

到明代,山水畫繼元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以明中期的吳門四家和晚明的董其昌為代表作家,這些畫家都生活在江南地區(qū),流風所及影響了全國乃至后世。

  

在明代的山水畫中,表現(xiàn)山澤園林隱居生活的題材占了相當比例,文征明的《蘭亭圖》和《真賞齋圖》就是這類題材的代表。這張嘉靖年間的王問手卷亦為明代此種山居隱逸畫風的見證,此畫為一小橫卷,赭黃色的絹本上以水墨皴染,氣氛古樸靜謐、雅逸清涼。畫面自右向左布局,湖岸上竹籬環(huán)繞著茅屋數(shù)椽,屋內(nèi)有高士燕居,屋旁植以老樹,濃淡墨點厾的叢葉和茅屋的白描線條形成視覺上的粗細對比,房前屋后都圍繞著郁勃而緊湊的太湖石,蜿蜒曲折,層疊羅致,石頭用小斧劈皴畫成,簡潔蒼潤,應是明初浙派畫風的余緒。屋前作遠山橫亙,留白為水,橫向鋪排的遠山近水把觀者的思緒引向遠方,山似卷云,水如明鏡,山水之間一個遠避塵囂、安閑自適的歸隱佳地已然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是畫家住處的如實寫照還是在心中架構的桃源圣地,就費人疑猜了。

  

此畫作者王問(1497~1576)字子裕,號仲山,生于弘治十年,卒于萬歷四年。江蘇無錫人。自幼聰慧,9歲能詩文,且喜繪畫。后就學于邵寶創(chuàng)辦的二泉書院,并拜其門下,發(fā)誓閉門讀書,學業(yè)大進,品行端方,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舉。歷官車駕郎中,擢廣東按察僉事,因思念老父,未赴任,即棄官歸家。書法類米芾,又似黃庭堅,點染山水、花鳥皆精。詩作蕭閑疏放,沖然自得,有《仲山詩選》、《崇文館稿》等。

  

王問為了孝順父親竟然不赴官任,辭職返鄉(xiāng),如此舉動也是非常人所能為。這畫中表現(xiàn)的竹籬茅舍應是王問歸隱鄉(xiāng)里孝順老父的處所,在這樣寧靜的山水之間侍奉慈親當是最佳選擇。由明代起,山水畫常用水墨渲染,以表現(xiàn)平遠疏曠的境界的,王問的山水畫境界曠遠,用筆松活,令人蕭然神遠,頗有幾分禪意。細賞此畫,不由得使我們想起唐子西的韻文:“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蒼蘚盈階,落花滿徑,門無剝啄,松影參差,禽聲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隨意讀《周易》《國風》《左氏傳》《離騷》《太史公書》及陶杜詩、韓蘇文數(shù)篇。從容步山徑,撫松竹,與麛犢共偃息于長林豐草間。坐弄流泉,漱齒濯足。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弄筆窗前,隨大小作數(shù)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邊,邂逅園翁溪叟,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jié)數(shù)時,相與劇談一晌。歸而倚杖柴門之下,則夕陽在山,紫綠萬狀,變幻頃刻,恍可入目。牛背笛聲,兩兩來歸,而月印前溪矣。”畫家心中向往的不就是這種恬淡自適的生活嗎?

  

此卷尺幅雖小,卻流傳有緒,鈐印累累。在民國時曾入藏時任汪精衛(wèi)政權北平市長的許修直之手,許修直(1881-1954),原名卓然,字西溪,晚號百硯室主,許氏也是無錫人,為藏硯名家,如此鄉(xiāng)邦文獻入藏許氏之手,也算物得其所。故而在畫上許修直的藏印多達數(shù)方,題簽也出自其手,可見許氏對此畫的寶愛,抑或這鄉(xiāng)賢王問筆下的歸隱佳地也是身在宦海沉浮的許氏內(nèi)心的渴望,可以想見在晴窗暇日的每一次展卷細讀,這手卷給了他多少心靈的慰藉。

  

如今這歷盡滄桑的畫卷現(xiàn)身市場,對于置身于滾滾紅塵中的人們亦不啻為一劑心靈上的清涼散!
 

 


【編輯:劉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