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與兒子彼得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
父親沃倫-巴菲特是全球股神,身為全球最著名富二代的他卻寧愿選擇在大二輟學(xué),投身音樂創(chuàng)作事業(yè),其后在其奮斗的每一步中,幾乎從未得到過父親巴菲特的任何資助。而從彼得-巴菲特的成長經(jīng)歷,我們得以一窺股神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楊瀾:你知道,中國正處于急劇的經(jīng)濟(jì)和社會轉(zhuǎn)型期,人們對富二代普遍的看法是,他們自大、對生活問題的無知和不負(fù)責(zé)任。
巴菲特:那我不想要那個頭銜了。
楊瀾:這就是人們對富二代的看法。你對此覺得氣惱嗎?
巴菲特:實際上這在某種意義上還比較有趣。沒錯,人們都知道我是沃倫-巴菲特的兒子,自然就會好奇我是如何成長的。
楊瀾:請為我們描述一下,人們對你的名字的反應(yīng),你一定無數(shù)次向人們介紹過自己。
巴菲特:說實話,我很少會說:“你好,我是沃倫-巴菲特的兒子。”在生活中我主要還是個音樂人,現(xiàn)在仍然是,這是人們心目中的我。但是隨著我進(jìn)入慈善界,隨著我的父親的名氣越來越大,有時候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說我的父親就是沃倫-巴菲特。人們自然會想,我一定有很多錢,有豪宅和保鏢,還有名車等等,隨后自然地覺得我會有你剛才所說那種自大,認(rèn)為我一定覺得自己比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要高一等。
【相關(guān)資訊】
楊瀾:你有沒有某個階段特別討厭人們給你加上沃倫-巴菲特兒子的標(biāo)簽?我知道有些人因此試圖更改姓氏,甚至避諱這個話題。
巴菲特:我想說:“不會的。”因為我很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如果我父親是個對別人刻薄,在生意中有欺詐之類的行為的話,那我有可能會改姓。但他是個好人,我為他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也為做他的兒子而驕傲,我唯一有一次想改名是在我為美國印第安音樂劇巡回表演籌集資金的時候,這個表演花費巨大,我不得不自己去籌錢。
楊瀾:你可以向你父親要錢啊。
巴菲特:不,他不會給的。我也覺得這是好事,他沒有說:“給你一張支票,你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吧。”而是說:“你有自己的夢想,自己去實現(xiàn)吧,那樣才真正是你的夢想。如果我給你寫支票,那就不是你的夢想。”
楊瀾:那你是怎樣去籌集資金的?
巴菲特:我拜訪了很多人。我去了華盛頓,參加了一個大型的文藝活動。很多人都會說:“你在說什么?你是沃倫-巴菲特的兒子。他為什么不給你寫張支票?”那讓我非常沮喪。
楊瀾: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和父親產(chǎn)生過沖突?你知道父子關(guān)系往往比較緊張,兒子總想勝過父親,或者期望著比父親做得更好。
巴菲特:沒錯,幸運的是,我打小就是個很有耐心的、安靜的孩子。我只知道彈鋼琴,我父親知道我喜歡彈鋼琴,知道我是個自我滿足型的孩子,喜歡獨自一人彈鋼琴。關(guān)鍵的一刻是在我大約25歲的時候,當(dāng)時我正努力地寫音樂,有一天,我回到在奧馬哈的家,我在廚房里,父親正要出去工作。他對我說:“你知道嗎?彼得,你和我都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去哈撒韋公司在我的畫布上添上幾筆,而你在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你知道,很多兒子只是想按照父親的期望去做,不同的是,我的父親說:“我和你一樣,我們在做同樣的事情。”他一下子解除了我所有的顧慮。對我是否實現(xiàn)了他的期望,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和你一樣,這是個很大的恩賜。”
楊瀾:你就沒有反對過某種對你的期望嗎?
巴菲特:這一點我同樣非常幸運,我的父母總是說:“找到你的激情所在,干你真正喜愛的事情。”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明確地對我說:“如果你真喜歡收垃圾,喜歡坐在垃圾車后面,那也沒什么,我同樣愛你,這也同樣讓我獲得解放。”
楊瀾:我很懷疑這一點,做垃圾工。
巴菲特:不,它當(dāng)然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只是借此說明一點,無論如何出乎他的意料,不管你想從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喜歡,那就去做。
楊瀾:你輟學(xué)離開了斯坦福大學(xué)。這可是個重要的決定,為什么不堅持拿到學(xué)位呢?
巴菲特:我有種強烈的感覺,音樂才是我應(yīng)該去學(xué)的東西,但無法在學(xué)校里學(xué)到它,當(dāng)時這種感覺很強烈,我知道我父母都很支持我,他們都說:“你一直都很喜歡音樂,那就花一點時間去試一試。”我也知道自己還可以回到學(xué)校,所以當(dāng)時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一旦失敗了,我還可以再回來,看看自己還能學(xué)什么。
楊瀾:所以為什么普通人說你有優(yōu)勢,是因為你有選擇的余地。
巴菲特:對。我的優(yōu)勢就是我的父母為我支付大學(xué)學(xué)費,而不期望結(jié)果能怎樣,那才是真正的選擇。因為他們說:“你得上大學(xué),我們所期望的只是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楊瀾:可是你父親不再給你錢。
巴菲特:只要我不上大學(xué)了,他就不會為我付任何錢了。只要我待在大學(xué),他就一直支付一切,直到我畢業(yè)。
楊瀾:他一點錢也沒給你?
巴菲特:他沒有給我錢。
楊瀾:你父親明確說,你不會再從他那里得到什么了嗎?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提供給孩子們足夠的錢,讓他們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不是讓他們無所事事。”
巴菲特:Enough to do anything, but not enough to do nothing。這的確有些拗口。我真的很想挑戰(zhàn)自我,期望達(dá)到某種更高的境界,倒不是出不出名,而是另一層意義上的。
楊瀾:所以你同意你父親的觀點,他把財產(chǎn)散盡,是為了不想最終成為最不幸福的人。
巴菲特:我覺得我父親是個完美的例子。如果你現(xiàn)在去他在奧馬哈的家,我在那里長大,四周沒有圍欄,走進(jìn)去,如果是晚上,你可能會看到他穿著絨褲,也許會穿著浴袍,吃著薯片或爆米花,讀著什么。
楊瀾:他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
巴菲特:沒錯,就是那樣。你會看到的是和我8歲看到的那個父親一樣,走在完全相同的路上。我是說,金錢沒有對他的行為,產(chǎn)生任何影響。
楊瀾:資深傳媒人士,現(xiàn)任陽光媒體集團(tuán)、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
彼得-巴菲特:美國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和慈善家。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艾美獎”的獲得者。
【編輯:湯志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