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結束后,2012年的秋拍似乎已經(jīng)被業(yè)內(nèi)斷言將是一個相對寒冷的拍賣季,不容樂觀的經(jīng)濟面,查稅風波的信心沖擊,知名公司布局香港,逐漸將一度火爆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推向冷靜。
本刊在今年秋拍來臨之前,通過對一線藝術品經(jīng)紀人、知名收藏家、拍賣公司掌舵者等眾多圈內(nèi)人士的采訪,試圖探究在這個冷靜秋拍下,中國藝術品市場曾經(jīng)的輝煌、困惑、瓶頸以及機遇和未來。
近幾年,曾經(jīng)一度熱鬧的當代藝術進入相對冷靜期后,能夠深悉市場交易脈絡,并掌握一線核心資源的當代藝術品經(jīng)紀人越來越少,而李蘇橋是為數(shù)不多,依然篤信當代藝術的未來,并愿意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知名經(jīng)紀人之一。
對于2012年秋拍預期,李蘇橋向記者介紹說,通常經(jīng)紀人會先看9月蘇富比的股票指數(shù),“這是資本對閑錢流動的判斷,也就是說資本會判斷出市場到底有沒有閑錢,以及閑錢有沒有比藝術品投資更好的去處,如果有,那么蘇富比股票就不會漲,如果沒有,那么閑錢就會流入藝術品市場,從而帶動蘇富比股票指數(shù)的上漲。”李蘇橋介紹說,從目前9月份的蘇富比股票形勢來看,比春拍好一些,但距離今年內(nèi)地大拍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因此屆時資本會不會從藝術品市場抽離,進入另一個投資渠道,還是未知數(shù)。
李蘇橋認為,今年秋拍和當代藝術以往的歷史高點相比,市場規(guī)模僅為當時的25%。“但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不過,下一輪行情,交易的品種會有所變化,因為很少有人會在短期內(nèi),把別人建的‘倉’做到一個歷史新高位。”也就是說“新資本不買舊資本的帳”。李蘇橋說:“大家都在蠢蠢欲動建立自己的倉。”
在李蘇橋看來,下一輪的當代藝術行情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之前的油畫領域,當代水墨將會成為新的市場熱點。“比如李華一、徐累等藝術家作品價格不僅一直在市場存在,而且達到了不可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新一輪藝術家的年齡梯隊已經(jīng)形成,70后,80后都是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而且和之前的藝術家相比,他們擁有更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李蘇橋解釋說,像方力鈞、張曉剛、王廣義等藝術家作品,市場反映最強烈的,都是他們在三四十歲左右完成的,當時,中國如今的“資本群體”和藝術家們一樣“吃著咸菜饅頭”,因此,擁有資金的西方先關注了他們?,F(xiàn)在,“中國企業(yè)家乘坐私人飛機去看一個藝術家作品都是有可能的。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被中國藏家選擇。同時,涌現(xiàn)了一批不受體制所限的批評家、策展人。”
李蘇橋說,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個過渡挖掘的市場,而且由于整體規(guī)模不大,當出現(xiàn)供大于需的時候,市場就會回落。但李蘇橋認為,解決市場回落的問題,指日可待。“在西方,為什么安格爾隨便一幅小畫就能賣200多萬英鎊?因為他可以流通的作品有限。中國的問題是,從辛亥革命開始,沒有人或者機構認真地把從古至今頂級的作品放到博物館、美術館去。但當國家富裕的時候,會有一部分作品進入美術館、博物館,變成一個不可交易的作品,市場就會縮量。比如近現(xiàn)代書畫中,60000張徐悲鴻,可能只有6000張真的,當3000張進入博物館,另外3000張就會變得很貴。”
李蘇橋喜歡用電影比喻中國目前的當代藝術現(xiàn)象,“早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像《大紅燈籠高高掛》,這種電影反映的是張藝謀創(chuàng)作年代時期所有中國人不了解的歷史,可正好讓西方受到觸動,他們認為這就是中國,是中國藝術家。但實際上,在今日中國的語境下,《大紅燈籠高高掛》沒有意思,而西方也更了解中國。”李蘇橋說,2009年之前當代藝術的繁榮并并沒有帶來創(chuàng)作上的繁榮和百花齊放,而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繁榮形成了。新一代藝術家接受了很多有意義的資訊,比如這幾年中他們趕上了兩屆卡塞爾文獻展,藝術家在這樣清晰的知識體系中,知道自己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