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當今藝術品市場需要的是"收藏" 而不僅僅是"錢"

來源:東方網(wǎng) 作者:方翔 2009-02-01

  10月8日至9日,“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在黃浦江畔拉開帷幕。國內(nèi)外有聲望有影響的收藏家、藝術家及藝術機構負責人將共襄盛會。上海素有中國收藏“半壁江山”之美譽,收藏家們從各個角度暢談了自己對收藏的認識和收藏知識,是難得的“收藏經(jīng)”,對廣大收藏者尤其是初涉此道者頗多啟迪。

  收藏讓藝術更貼近百姓

  “收藏感知文明怡養(yǎng)情致”是“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的主題詞。收藏行為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人們珍藏的一件件藝術物品,是歷代廣大民眾文化智慧和藝術涵養(yǎng)的結晶;另一方面,收藏行為對個人又具有審美性和私人性,通過人與物之間的無言交流,諦視默悟,又是一個收藏者自我修養(yǎng)得到逐漸提升完善的過程。收藏家往往舉一己之力,搜羅人類珍品,達到回報社會又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這也正是收藏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

  將在此次論壇上做報告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總經(jīng)理王雁南曾這樣解讀“收藏”,不管是欣賞也好,投資也好,在一定層面上還是一個比較私人的行為,一般都是自己欣賞把玩,最多叫幾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但是如果超越了這個層面,就是說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老一代的收藏家,東西從散到聚,聚到一定規(guī)模了以后就有一個去向問題。海外許多收藏家到最后是會捐給博物館,或捐給某個收藏機構,為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夠欣賞,能達到它教育大眾的作用。

  錢并不是收藏的全部

  著名鑒賞家黃君實曾這樣說,一個成熟的收藏家應該具備什么要素或者條件呢?第一要有錢。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歡,不喜歡,占有了它,也無法體會它的韻致。收藏的興趣在于賞玩,賞玩之余,不懂就問,如此古畫研究就有了生氣。古時,收藏多是小圈子里,三五知己,互相把玩的。而今,很多有錢人,自己并不喜歡,只是附庸風雅,家里掛上齊白石、傅抱石的畫,以顯擺身份。后來買油畫,也多有顯擺的意味在。

  對收藏而言,經(jīng)濟條件和機遇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眼力以及借助眼力的機會把握能力。著名收藏家鄧仕勛在談到收藏的時候,曾這樣表示,她第一是讓我覺得安慰,無論如何我有緣擁有了它們,每當工作或者生活上有煩惱時,與畫的“神交”能把我?guī)霑嫺哐诺氖澜?;第二是在收藏的過程中需不斷地追根溯源,讀畫、讀史、讀著錄,促使我不斷地學習;第三是收藏給我?guī)砗芏嗲拜?、老師和朋?mdash;—黃君實、傅二石、蕭平、王己千、單國霖等都成為我的好友。如果不是因為喜歡畫,自己沒有一定的收藏,我也沒機會與他們接觸。這是收藏帶來的莫大緣分。

  名家支招如何收藏

  在中國的收藏領域,王世襄絕對可以稱為大家,但是他卻非常謙虛:我沒有收藏書畫,沒有收藏瓷器,沒有收藏玉器,更沒有收藏青銅器,因經(jīng)濟所限,對這些都不敢問津。只是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于攤肆,訪尋于舊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

  對于如何開展收藏,他總結了四個步驟:一、憑直覺;二、見實物,把真實的東西拿在手里面把玩、體會,獲得感性體驗;三、搞清楚實物是怎么制造出來的,看清楚其機理和內(nèi)部構造;四、研讀相關文獻。通過收藏頓悟人生價值,不在據(jù)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會心,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fā)展。這就是王世襄多年來堅守自珍,孜孜以求的。

【編輯:葉曉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