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靈·墨——馬媛媛水墨作品展

來源: 2008-11-02

蝶六

路二

策展人:趙子龍
展覽助理:付玲芳
展覽時間:2008.10.10-2008.11.10
開幕酒會:2008.10.10(周五)20:00
展覽地點(diǎn):坦克庫·重慶當(dāng)代藝術(shù)中心感覺藝術(shù)空間
主辦:感覺藝術(shù)空間

Curator:Zilong Zhao
Assistant:Lingfang Fu
Date:2008.10.10-2008.11.10
Openning Reception:8:00pm ,October10,2008
Add:Sensation Art Space,Tank Loft·Chongqi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Sponsor:Sensation Art Space

前言

“確信人追求藝術(shù)的美好愿望就是人對“神”——靈性生命的渴慕。”

這是馬媛媛在談她的作品時說過的一句話,這是一句足以作為她墓志銘的話,并且這句話在這個時代語境下應(yīng)該被載入歷史。

作為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的“詩意”在當(dāng)代社會已經(jīng)成為一個可悲的詞藻。它越來越少的承載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而是日益淪為一批文化遺老賣弄身價的資本和附庸風(fēng)雅者對鏡粉飾的奢侈品。方士庶在《天慵庵nunnery隨筆》里所說的“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gòu)一種靈奇?;蚵室鈸]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連同什么“澄懷味象”、“得意忘象”、“代山川而立言”,都已被生生剝離出來成為論據(jù),成為注腳,成為廣告,人們越來越喜歡用理論武裝自己,而瘋狂的自我粉飾和無聊的唏噓感嘆卻折射出一個群體自卑、無家可歸的社會鏡像。就像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所認(rèn)為的,這是一個眾神隱遁的時代。上帝的缺席決定了世界的黯淡無光,也由此規(guī)定了這個時代的無家可歸,而無家可歸折射出了存在自身的悖論。當(dāng)代藝術(shù)中,且不說神圣和崇高被堂而皇之的嘲弄與消解,就連80年代那短暫的先鋒,90年代對“意義”的討論也早已墮落為“死者眼睛里的棉花”,成為“先鋒肉身”們話語權(quán)力的砝碼。這是一個貧乏的時代,是一個詩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時代。

“哪里有危險,拯救之力就在哪里產(chǎn)生。”馬媛媛的“靈墨”中流露出一種久違的拯救之力,一種將“趣味”還原為“意境”,再將“意境”還原為“詩性”的回歸意向。最為珍貴的是,藉由源自圣靈的智慧,這種回歸并不僅僅指向中國上古時代的神秘、崇高,并不僅僅將詩的概念還原到“詩言志”的層面,她的觀念甚至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局限,指向一個實實在在的、并非虛無主義的終極。這很容易被批評為明目張膽的吹捧,但我確信她的作品擁有這樣的拯救之力,因為這種力并不是出自一個人,而是源于一個神圣的終極。你可以質(zhì)疑你到底需不需要救贖,到底能不能獲得救贖,但是你無法否認(rèn)基于的堅如磐石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1957年以后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身上已經(jīng)彰顯無遺。一個有著神圣靈性和彌賽亞救贖意識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

藝術(shù)是屬靈的。但是總有大批一面強(qiáng)調(diào)“靈感”一面又尋求各種理論、方法武裝自己的悖論者存在。他們將神圣的宗教情感等同為教會的宗教主張,以此批判信仰者,并試圖通過問難找到信仰者的邏輯瓶頸。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鬧劇,他們可以從邏輯上駁倒一個信仰者,但是無法阻止那種神圣情感的存在。馬媛媛此刻并不致力于宣揚(yáng)基督教教義,而是藉著繪畫傳達(dá)她蒙受的喜悅,平靜,純潔和感激,還有祝福。而這些情感在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種族都是無可厚非的,都是彌足珍貴的。展覽現(xiàn)場不是一個口舌之處,也不是一個商賈之所,而是將成為她所期望的圣靈降臨之所,在這里,萬物蒙受祝福,哪怕一粒沙子也顯現(xiàn)造物的神圣。

【編輯:霍春?!?/p>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