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回溯與偏移”《體外的心臟》展覽在京舉行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劉國鵬 2011-04-23

張大力(1 /7張)

 

“回溯與偏移”《體外的心臟——海外中國藝術家聯(lián)展》于2011年4月22日-5月5日在時代美術館舉行。該活動由劉國鵬和肖歌策劃,參展藝術家包括參展藝術家有艾可、包林、布日古德、陳 亮、陳美岑、多蘭、傅晨曦、高媛、黑月、黃祺、計洲、蘭子、李鐵軍、林春巖、馬不遠、牛運功、潘星磊、曲健雄、沈少民、盛天泓、蘇荷艷、王國峰、王彤、王小杰、 武明中、吳秋龑、項楠、肖魯、鄭連杰、張夫也、張鵬野、張大力、張琪凱、鄭學武共34位海歸藝術家。

 

回溯與偏移


——寫在“體外的心臟系列”2011·北京展前面

 

“體外的心臟”旨在展示有海外留學或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與思考。這一初衷來自兩個方面的辯證考量:一方面,該藝術群體游離或一度游離于中國本土之外,具備雙重或多重文化、藝術背景,另一方面,其海外經(jīng)歷并不必然造成同母體文化的割裂或隔離,相反,其文化身份認同因面臨相異文化境遇而得以被強調和重新凸顯,“體外的心臟”之謂,意即游離于中國文化母體之外,而精神維系一仍其舊之故也。

 

與此同時,處于同異域文化短兵相接境遇中的海外藝術家,其藝術表現(xiàn)之張力往往是雙重或多重的。既尋求對構成其文化身份源泉的母體文化進行重新理解和定位,也試圖在同異域文化的接觸中調適此前業(yè)已形成的藝術態(tài)度和認知限度,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更為開闊和開放的藝術認知立場與藝術表現(xiàn)方式。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和該進程的對立物——本土身份(民族身份)的日益被強調,隨著中國社會的日益開放及其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融入,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先行者和中國本土與中國以外世界的“接觸地帶”,海外中國藝術家自當?shù)玫匠浞值年P注和分析,事實上,中國海外藝術家群體已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一種帶有普世意味的世界性歷史進程的試驗品;而作為“文化中國”的“周邊地帶”和身為介乎東、西方的“接觸與中介”,其所凝聚的獨特經(jīng)驗與認知,已向作為“中心”的中國本土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和豐富啟示。

 

不過,中國當代藝術界對海外中國藝術群體的關注迄今為止多聚焦于某些在西方藝術界獲得青睞或成功的人士,在自卑情結的推波助瀾下,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往往被迫擔當起作為“邊緣”角色的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居“中心”地位的西方藝術界的代言人這一“英雄”角色,受此狹隘視野和情感的局限,上述藝術家的“成功”,反過來助長了中國當代藝術界和批評界的“鄉(xiāng)愿”心理,使得他們僅僅滿足于這一被幻覺放大的心理意淫,而鮮少觸及該群體的普遍現(xiàn)實意義和文化意義,以及該群體在藝術思考和實踐上所呈現(xiàn)出的形式各異的個體努力。

 

肖魯-2011年2月13日

 

與此相左,“體外的心臟”則試圖在“現(xiàn)象學”意義上,以“價值懸擱”的態(tài)度單純呈現(xiàn)這一特殊群體的普遍思考和獨特作品訴求,以及他們與中國本土藝術家的趨同性與差異性,異域藝術訓練背景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層關懷以及對當下具體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無疑催生出中國海外藝術群體某些鮮明而又迥異于中國本土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和表現(xiàn)方式。

 

在此意義上,策展人顯然希望通過一種簡單而“反動”的方式,自2009年開始,選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逐年持續(xù)深化《體外的心臟》,使之成為一個能夠自我演繹的、有機的、系列化展覽,以“慢”來對抗今日藝術展覽的“快”,以“重復”來對抗藝術展覽的海量“覆蓋”。截止今日,《體外的心臟》已先后于中國平遙(2009)、比利時圣尼古拉斯(Sint-Niklaas, 2010)等地實施,宛如一曲建立在模仿對位基礎上的單賦格曲,《體外的心臟》試圖在保持既有主題的前提下,根據(jù)不同的時空條件和藝術家的自主選擇演奏出不同的變調。

 

“回溯與偏移”則是《體外的心臟》在2011年度選擇的一個新思路,即按照藝術雙年展的操作方式,針對每一展覽系列,選擇某一有著鮮明特點的傾向性,從而強調或深化對海外中國藝術家某一層面或維度的認知。“回溯與偏移”之謂,即試圖從兩個相反相成的方向展示和呈現(xiàn)這一特殊群體的思考與行動:一、對中國海外藝術家的歷史“回溯”和當代中國海外藝術家在其固有歷史脈絡中所發(fā)生的“偏移”;二、當代中國海外藝術家在精神向度上對自身文化“回溯”的努力及其在作品呈現(xiàn)方式上所發(fā)生的“偏移”效果。

 

此次參展的35位藝術家分別在美、德、英、法、澳、意、俄、日、芬、玻等多個國家旅居和從事藝術活動,擁有各自獨特的跨文化和多文化對話經(jīng)驗,并借助影像、裝置、架上繪畫、圖片和水墨等當代藝術形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多元而豐富的創(chuàng)作視域。

——劉國鵬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