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道路’:國際藝術展北京站暨第五屆中韓交流展”舉辦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黃丹麾 2014-10-29

由虹空間國際藝術中心和韓國雉岳美術人聯(lián)合團體主辦的“道路”國際藝術展北京站暨第五屆中韓交流展于2014年10月25日-31日在北京通州區(qū)宋莊99美術館隆重舉行。本展學術顧問為著名批評家島子,學術主持為著名美術理論家黃丹麾,藝術總監(jiān)為著名油畫家張?zhí)旒t,策展人是新銳批評家郝青松。中韓雙方共有39人參展,其中中方參展的藝術家有伊靈、朱九洋、李大鵬、孫華衛(wèi)、饒松青、胡月朋、胡戎、解危、智軍、孫策、董貴晗、畢學軍、楊柳、張?zhí)旒t,韓方參展的藝術家有金一海、徐龍殷、鄭于范等11人。《中國文化報》、《美術報》、《雅昌藝術網(wǎng)》、《99藝術網(wǎng)》、《中國公共藝術網(wǎng)》等多家媒體予以了跟蹤報道。本展覽從2013年9月起由著名藝術品投資人馮凱和焦涌等策劃,已在沈陽做過預展,并預計做二到三年的國際巡展。

本展的學術主題為“道路”。“道路”首先是一種基督教信仰,《圣經(jīng)》上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道路也是伊斯蘭教的行為準則,《古蘭經(jīng)》上說:“為我奮斗的人,我必定指引他們我的道路,真主確是與善人同在一起的。”“道”在佛教中通往涅槃(菩提)之路,為求涅槃盤之所依。準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

“道”還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禮記正義》中將“道”解釋為祭行道之神,即“道神”。《周易》中說:“形而上謂之道。”《周易》中關于道的另一重要觀念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既被視為世界統(tǒng)一的本原,又被理解為世界發(fā)展的法則,在“道”的觀念之下,整個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無序變遷,而是表現(xiàn)為一種有序的形態(tài)。

黑格爾在其哲學體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學思想,亦明顯受到中國古代道家“形上學”思想的影響。謝林、海德格爾、胡塞爾對“道” 也進行了獨特的解析。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道路”之于當代藝術無疑是靈魂與生命,因為藝術就是以視覺圖像的方式向觀者敞開至情至理之“道”,這種“道”既是真理又是引路者,只有以“道路”為風向標,當代藝術才有發(fā)展的前途。

中國當代藝術則肇始于決瀾社、繁盛于“‘85美術新潮”、“’89藝術”以及“后‘89藝術”乃至自20世紀90年代至當下的藝術。

韓國的文化與中國具有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中國文化藝術對韓國傳統(tǒng)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韓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也主要得益于其國內(nèi)文化機構的發(fā)展。

此次交流展秉持新多元主義與后東方主義,倡導藝術的現(xiàn)代性與當代化,它雖然以東方文化為創(chuàng)作核心,但是善于吸納外來文化的優(yōu)長、借鑒一切有益的藝術手法,形成了既有傳統(tǒng)又超越傳統(tǒng)、既有東方符號又有西洋印記的精彩紛呈的嶄新面貌。無論是文化取向、審美理想,還是藝術語言、創(chuàng)作技巧均體現(xiàn)出新多元主義文化、美學特征。

本次展覽在堅持新多元主義的同時,骨子里流露出來的是后東方主義,那就是隨著東方各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東方藝術的崛起與復興亦為大勢所趨,由此增強東方藝術的話語權和自主性,挑戰(zhàn)西方藝術中心論和西方話語霸權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次畫展以發(fā)揚光大東方文化藝術精神為己任,秉持東方藝術的寫意性和神似論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后現(xiàn)代文化背景下重構東方主義,進而把新多元主義和后東方主義進行對接與交匯,形成了以后東方主義為核心、新多元主義為補充的辯證藝術理念,從而把新多元主義和后東方主義合而為一、優(yōu)勢互補,這是極具文化戰(zhàn)略眼光之舉。我們相信,此次交流展立足東方,放眼世界,定能為東方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與繁榮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