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中國當代藝術谷底反彈:反攻時機已到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2009-10-14

  當代藝術:反攻時機已到?

 

  從曾經的千萬標王,到去年的流拍冠軍,相比于古現(xiàn)代書畫的屹立不倒,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般的轉變。然而,峰回路轉,當2009年秋拍來臨,當代藝術品市場似乎正在畫出一條完美的V型曲線。

 

  盛極而衰

 

  從2004年春季拍賣起,當代藝術指數(shù)走出了一波漂亮的價升量漲的單邊上升行情。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發(fā)力,自2006年春紐約蘇富比《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成交后,中國當代藝術在3年內帶來了多個驚嘆號:2007年5月31日,北京保利2007春季拍賣會現(xiàn)場當代中國藝術夜場,吳冠中的《交河故城》以407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創(chuàng)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最高紀錄;2007年11月6日,中國嘉德2007秋季拍賣會,蔡國強《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2002年作)》以7425萬元港幣的價格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2008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75萬元港幣成交,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相繼突破千萬元。據(jù)藝術品價格網(wǎng)站的統(tǒng)計,2004年,只有一位中國藝術家趙無極位列在世藝術家最高價格前十,但到2007年,10位作品最好賣的藝術家中有5個來自中國,緊緊跟隨在里希特和達明·赫斯特之后的是張曉剛。那一年,據(jù)藝術品價格網(wǎng)站的統(tǒng)計,張曉剛作品拍賣總價格達5600萬美元……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被推向一個巔峰。某知名媒體甚至以封面文章《最暴利的行業(yè)——藝術》給持續(xù)升溫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下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定義。

 

  然而,好景不長。在金融危機的持續(xù)沖擊下,2008年秋拍在一片對市場唱衰聲中開槌,并在隨后的半年中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滑落。2008年秋拍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僅為2007年成交總額的36.09%,跌回3年前水平。天價當代藝術品開始回落,成交價比春拍同名次拍品均下降50%至60%,流拍率高達42%。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曾梵志早期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終流拍。而在此次秋拍前,曾梵志的作品在香港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會中亮相,估價在千萬元左右的頂級作品無人問津。而在2009年春拍中當代藝術品市場也再次延續(xù)了下滑的勢頭,18位“當代藝術夢幻之隊”成員幾乎全盤泛綠,下跌幅度也都以四五成為主。而在4月9日香港蘇富比春拍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張曉剛的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之《無題》,拍出了480萬港元,與去年同期拍賣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落槌價4740萬港元相比,可以說只是個零頭。雖然兩幅畫的尺寸和時代不一樣,但兩者差價的巨大依然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零頭,成了盛極而衰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最佳寫照。

  谷底反彈

 

  伴隨著市場的大幅下滑,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崩盤的說法甚囂塵上。“應該說,秋拍是個關鍵節(jié)點,而蘇富比開了個好頭。”中國拍賣協(xié)會副秘書長王鳳海告訴記者,“我判斷藝術品市場將會企穩(wěn)向好。”王鳳海表示,所謂當代藝術品的崩盤是不可能的,只是在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和自身發(fā)展過快的調整需求共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正常回調,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體現(xiàn)和記載了當代人的心理、生活和行為方式,有著非常艱苦的積累過程,也具有自身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而一些業(yè)內專家也對導致當代藝術品市場飛速下滑的原因進行了探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幅下滑和金融危機的關系并非人們想象中那么密切,更多的是過度上升的市場借勢正常調整。根據(jù)英國《星期》周刊的估算,2005年至2006年間,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升幅達983%,有的作品甚至升值了300倍,這樣的現(xiàn)象不得不令人警惕。

 

  除了人民幣升值和熱錢涌入的大背景,以及被人為惡意炒高、受西方游戲規(guī)則操控的因素之外,業(yè)內專家指出,導致當代藝術品市場混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缺乏完善的藝術品市場機制,因此缺乏“抗風險”能力。在中國,拍賣公司和畫廊本末倒置。本應是二級市場的拍賣公司反而充當了一級市場,而畫廊一直處在拍賣公司的市場夾縫里生存。在成熟的西方藝術品市場中,畫廊作為藝術品的培育場所,為拍賣公司輸送在市場上已經成熟的作品。而在中國恰恰相反:如果作品拍賣成功,那么畫廊對于這個藝術家作品的銷售就跟著漲;而如果拍賣行情慘淡,也會直接影響畫廊的相關銷售業(yè)績。此外,中國目前沒有針對藝術市場的政策和監(jiān)管制度,這也是造成藝術品市場混亂,“黑市”交易橫行的原因。在過去幾年的許多天價成交紀錄中,存在著人為因素,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炒作機構的“天價做局”已成為市場的隱憂,不少天價紀錄只是一種價格表演,泡沫成分很多。

 

  如果放在兩年前,說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含有水分,不少拍賣行會持絕對反對觀點,而這樣的態(tài)度在今年的秋拍中已極為罕見。許多拍賣會開始在預展時就頻頻下調作品底價,以確保成交,這樣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專場超過80%的成交率,一改春拍將近一半精品流拍的頹勢,甚至包括四大天王的作品也都給出了100萬~200萬港元的低估價,成為順應市場的成功之舉。“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2009年初是入手這些當代藝術精品的最佳時機,當時的價格低得嚇人。”一位香港資深藏家告訴記者,“從這次蘇富比的拍賣價格普遍高于估價上來說,中國當代的藝術品可能在2009年的秋拍中走出止跌回升的行情。”在此次蘇富比的秋拍中,以岳敏君的《帽子系列──才子佳人》為例,成交價為638萬港元,幾乎超過了之前最高估價350萬港元的一倍,“這顯示了擠掉水分的當代藝術精品已經體現(xiàn)出了良好的投資價值。”

 


【編輯:張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