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15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北京展開幕 首次在京集體亮相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5-12-06
2015年12月5日,“2015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北京展”將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中國畫系22位教師將聯袂展出,在美術館二層空間全面展示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風采。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今天的交通條件已經不是限制蜀地與外界溝通的局限,而偏距西南一隅的四川美術學院在藝術教育上釋放著巨大的能量。細數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的藝術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此次展覽是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首次在北京的集體亮相,力圖呈現出中國畫系獨特的藝術面貌和最新的學術探索成果。
 
群英集萃,顯川美風貌
 
展覽堅持以“中國畫新形態(tài)”為指向的創(chuàng)作主張,匯集傅仲超、梅忠智、黃山、傅舟、黃越、徐賢文、王世明、查明、馮斌、李彤、劉明孝、康益、韓奉軍、肖志、范功、李志堅、趙波、侯薇薇、何劍、馬媛嬡、丁筱、鐘鼎22位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在縱向上展示老中青三代從傳統水墨到實驗作品的傳承;橫向上呈現包括金石書法、工筆、寫意多種類型,具象、抽象、表現多種形式,白描、重彩、巖彩多種材料,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創(chuàng)作的面貌,在突出每一位教師的獨立藝術視角的同時,宏觀呈現“繼承與革新”的教學理念。
 
現代性與地方性的共榮是展覽呈現出來的一大特色。作品中濃郁的巴渝風情讓我們見識到四川美術學院教師創(chuàng)作中強烈的地域氣息,黃山的作品《棒棒日記》,王世明《山城棒棒與收租院》都以當地具有代表性的視覺素材,呈現特殊的人文景觀;梅忠智、李彤、徐賢文等傳統中國畫作品也帶有川渝地區(qū)獨有的自然風貌和動植物特色。同時,展覽作品呈現出來的現代性特質強烈,馮斌《赤裸的探戈》系列以水墨探索光影表達的可能,馬媛媛作品以傳統材料呈現現代觀念,何劍的重彩作品以類似于波普效果的圖像懷念逝去的時光,肖志作品抽象的表現形式帶有現代主義色彩。
 
四川美院中國畫系主任黃山在談到創(chuàng)作的地域特色時說:“藝術的地域特色的確能夠在某種意義上定位一個群體藝術的審美向度,并且有助于這個群體人文品格的凝煉與塑造。中國畫系的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川普’的特征:辛辣。長江流域文化內涵和巴渝人文風情依然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內容的首選,而跨文化交融和國際化視野則是藝術家建構話語體系的自覺和必然選擇。”
 
歷史沿襲,底蘊渾厚
 
四川美術學院作為西南地區(qū)美術高等教育的陣地,是中國八大美院之一,自建國前成都美術??茖W校算起,其中國畫學科已經有75年的歷史??箲?zhàn)期間,從成都南虹藝專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等人至四川省立藝專李有行、龐熏琹、沈福文等人之任教經歷,再到建國后四川美院馮建吳、李文信、白德松等人至唐允明、傅仲超、梅忠智、馮斌、黃山、黃越等人各自在山水、花鳥、人物畫方面的創(chuàng)作成就,川美中國畫系的老師特別是后來的一批年輕人,如康益、肖志、何劍等人,在藝術探索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個人風格,并以不斷開放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出不少在當代藝術中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觀眾在此次展覽中,自會對川美中國畫系開放而活躍的創(chuàng)作面貌及教學狀況,有不同尋常的體會。

今天的四川美院國畫系教學沿襲了一直以來開放包容的觀念。應對當下的文化藝術變遷,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建立與中國畫自身特點相符的造型訓練體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與中國畫審美特質相關聯的解讀能力和自我判斷能力。同時,主張繼承傳統與探索創(chuàng)新的“二元論”。即在對傳統進行精深研究的同時,鼓勵學員大膽探索新觀念、新材料、新技法的“三新”實驗表達。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系的教師,面對中國當代文化語境的時代背景下,突破傳統國畫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抽象水墨”、“材料水墨”、“觀念水墨”等領域中探索,逐漸形成了以“中國畫新形態(tài)”為指向的創(chuàng)作主張,并在教學中堅持對傳統的繼承,和依據傳統的拓展。
 
此次展覽是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繼 1996成都展、2008青島展 、2011杭州展、2012蘇州展、2014重慶展之后再次集體亮相北京。此次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和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共同主辦,將持續(xù)到12月13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