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制 朱塞佩?瓜奈利 “Lafont”小提琴
“第一次接觸到頂級小提琴的時候,我才知道那種感覺有多令人難以自拔。”俄羅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列賓在談?wù)撝烊?middot;瓜奈利制作的“Lafont”小提琴時評價:“個性鮮明,非?;顫姟?rdquo;生活于16世紀初期的意大利人安德烈·阿瑪?shù)俦还J為小提琴的發(fā)明者。而將小提琴制作引入黃金時期的則是斯特拉迪瓦利以及之后的天才工匠朱塞佩·瓜奈利。
科學(xué)昌明的今日,工業(yè)化的精密依然沒有能夠取代300多年前手工藝的精湛,演奏家們?nèi)砸阅軌虻玫竭@兩位大師的家族所作名琴為榮。尤其是斯特拉迪瓦利制于1700年~1724年這一黃金時代的琴,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級演奏家可遇而不可求的愛物。像是馬友友的“戴維朵夫”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的“Soil”、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所用的“Emiliani”等都是出自斯特拉迪瓦利這一時期的杰作。
10月14日至11月29日,佳士得在上海及香港舉辦“音樂的藝術(shù):私人收藏珍罕意大利樂器”展,展出由17、18世紀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利以及朱佩塞·瓜奈利制作的八把大提琴與小提琴。這其中就有列賓珍愛的“Lafont”以及頗具傳奇色彩的“Harrell,Du Pre”。這八把名琴皆出自一位藏家之手,而佳士得策劃的此次展覽也是為將這些名琴釋出做鋪墊。據(jù)佳士得中國區(qū)總裁蔡金青介紹,這些名琴將以私洽的方式出售,總估價6000萬美元。
這些名琴的流傳與著名演奏家、名聲顯赫的家族或是名商巨賈密不可分。“Harrell,Du Pre”,這是斯特拉迪瓦利制作于1673年的大提琴。在它誕生后的300多年歷程中,曾一度伴隨20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大提琴家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
1673年制 斯特拉底瓦利“Harrel, Du Pre”大提琴
1961年3月,當時剛滿16歲的杜·普蕾在倫敦的維格莫音樂廳舉行了她的首場獨奏會。音樂會結(jié)束后,她收到了一位神秘人士的捐贈,這把制于1673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傳遞到她手中?;蛟S捐贈者認為,只有杜·普蕾才配得上這把名琴。一年后,這位大提琴家以對埃爾加《E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無與倫比的詮釋奠定了自己在大提琴界的地位。1965年,這把琴被她出借給好友、大提琴手薩拉·派西。杜普蕾逝世前,大提琴于1983年經(jīng)紐約樂器買賣商Jacques Francais之手轉(zhuǎn)售予美國大提琴家林恩·賀萊爾 (Lynn Harrell)。后者曾以斯特拉迪瓦利大提琴及1720年制造的莫塔耶納大提琴演奏。2006年,大提琴再次易手,現(xiàn)藏家買下琴后,一直供曾經(jīng)的名模、如今的俄羅斯著名大提琴家柯朵娃使用。
1686年制 斯特拉迪瓦利 “Ex-Kochański, Rosenheim” 小提琴
“Ex-Kochański, Rosenheim”是斯特拉迪瓦利制于1686年的小提琴。對于這把琴來說,首位有文獻記載的小提琴收藏家為Willy Rosenheim,據(jù)說他在演奏生涯早期將小提琴借予波蘭小提琴家兼作曲家保羅·寇恒斯基(Paul Kochański)。二十世紀初,小提琴輾轉(zhuǎn)落入美國愛因斯坦家族的手中,其后售予紐約的小提琴家柏恩斯坦(Bornstein)。1967年,Sylvia Cleaver買下小提琴,成為現(xiàn)時珍藏的一部分。
與斯特拉迪瓦利一樣,瓜奈利是制琴天才,但與前者的高產(chǎn)不同,瓜奈利一生僅制作了數(shù)百把提琴,現(xiàn)存的最新統(tǒng)計僅150把左右,這就讓他的琴在價格上超越了斯特拉迪瓦利。對于小提琴家而言,若非永遠告別舞臺或身故,他們很少會將自己的“瓜奈利”出讓,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海菲茲(Jascha Heifetz)、謝霖(Henryk Szeryng)、格呂米歐(Arthur Grumiaux)無不如此。即使當這些大師去世后,他們所用的德·吉蘇小提琴往往也被存放入博物館中,以期永久保存。
1728,朱塞佩?瓜奈利, “Kubelik, Von Vecsey”小提琴
有著“帕格尼尼再世”之稱的捷克小提琴家揚·庫貝利克(Jan Kubelik)曾收藏有十余把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名琴。“二戰(zhàn)”期間,迫于生計,他變賣了自己那把制于1735年的瓜奈利名琴。有趣的是,在1967年8月3日,當揚·庫貝利克的兒子、指揮家拉斐爾·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執(zhí)棒芝加哥交響樂團,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小提琴家邁克爾·拉賓(Michael Rabin)合作時,發(fā)現(xiàn)拉賓手中的小提琴正是指揮家的父親當年變賣的那把瓜奈利。此次展覽中制于1728年“ex-Kubelic/ex-Von Vecsey”也曾屬于揚·庫貝利克。
名琴是演奏家的愛物,也是收藏家眼中價值高昂的藏品。這些集名匠心力與歷代最美妙樂章于一身的名琴,若只能成為櫥窗中待價而沽的商品,而不是繼續(xù)在演奏家手中鳴奏,恐怕有違斯特拉迪瓦利和瓜奈利等人當年制琴的初衷,也無益于其在收藏市場價格的攀升。與一般古董不同,樂器需要與它的演奏者相伴而行,演奏家的演奏才能使它們的生命力得以延展,進而越發(fā)醇厚。再好的保存條件也無法取代演奏家的使用所帶來的共鳴。然而,對于一般的演奏家來說,這類提琴價格顯然高昂到令他們無法承受。因而,收藏家都會將手中的琴贊助給著名演奏家,這幾乎也成了一項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