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嘉德2015秋拍:《中國當代藝術》專場精品賞析(二)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2015-10-23

編者按:中國嘉德2015秋拍將于11月11—13日預展,14—18日舉槌。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秉承“拍品精質(zhì)化、學術深耕化”理念,深化精品戰(zhàn)略,在常設專場《二十世紀早期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基礎上,還將隆重推出《中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之夜》《’85新潮美術三十年紀念專場》《沙耆比利時時期藝術專場》,共計五大專場奉獻給各界藏家。

《中國當代藝術》專場,力推學院派繪畫體系,涵括國內(nèi)一線寫實大家的名品佳作,突出學術性和收藏性,為藏家呈現(xiàn)出更加體系化、專業(yè)化、細分化的拍品面貌。

“寫實繪畫”一直是二級市場的中堅力量,是支撐國內(nèi)油畫收藏系統(tǒng)的中流砥柱。自中國第三代前輩藝術家開始,中國的“寫實繪畫”便開始了對某種獨特的“中國意味”的探索,靳尚誼、詹建俊等藝術大家為此做出了重大推進。而后,又逐漸涌現(xiàn)出了陳逸飛、楊飛云、艾軒等寫實繪畫領軍代表,他們在繼承寫實繪畫技巧之余,均未忘記對“中國氣派”的研究。然而段建偉、劉溢、夏星等在題材選擇度上受到現(xiàn)當代意識影響得以拓展,在繪畫基礎之上借助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審美和時代趣味性的寫實繪畫。

此專題甄選寫實畫派代表性精品靳尚誼《竹竹像》、陳逸飛《威尼斯之晨》、楊飛云《小學教師》、《琵琶女子》、艾軒《十月來風》、段建偉《麥客到來》、《發(fā)燒》、《換面》、劉溢《月光下》及夏星《二月迷香》等精彩作品屆時現(xiàn)身本次專場,以饗盛宴。


靳尚誼 竹竹像 1980年 紙本 油畫 40.5 × 30.5 cm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靳尚誼的畫筆開始轉(zhuǎn)向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形象。本件《竹竹像》創(chuàng)作于1980年,人物肖像在一筆一筆的色塊疊加的基礎上,在行云流水般的節(jié)奏中,躍入眼前:人物暗部輕薄透明,如青玄絲弦;亮部厚重肯定,用色明朗有力度;阿堵之中的一點高光,流露出了人物的智慧之思。靳尚誼借助西方油畫技巧,以柔潤的筆觸、單純而強烈的色彩,偏暖的灰調(diào)子,烘托出女性人物的膚色和溫潤的氣質(zhì),描繪了一位大方穩(wěn)重而又親切溫柔的東方女性?!吨裰裣瘛氛墙姓x先生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理念的最佳體現(xiàn)和代表。


陳逸飛 威尼斯之晨 布面 油畫 61 × 76 cm

《威尼斯之晨》可說是此系列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藝術家呈現(xiàn)了意大利威尼斯的獨特城景觀,城內(nèi)交通不只有陸上的街道,還有交錯的水道。透過精確的透視法、明暗法和色彩關系,藝術家如鏡涵影的捕捉了水上之城威尼斯早晨安靜、平和之景,觀眾彷佛與畫家同游。作品以朦朧視覺效果營造氣氛,制造一種如夢似幻的效果:元曲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歐洲找到了相近的美學印證;兩組古建筑之間的運河上,兩艘貢都拉安靜停泊,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情逸趣;金色而柔和的晨光灑在建筑的墻上和水上,即使對于未曾到過威尼斯的觀眾,依然能夠勾起錯覺、引起共鳴。


楊飛云 小學教師 1988年 布面 油畫 60.5 × 50 cm

《小學教師》是楊飛云先生“理想”風格的典型代表。畫中人物的背景色只是單純的淺褐色,沒有具體的圖像,只有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色域上的變化,使人物猶如沉浸在色彩構成的空間之中。畫面除了人物表現(xiàn)別無其他,構圖提煉簡單、穩(wěn)定。模特身著深色的上衣,和背景明顯區(qū)分開來;形象平靜,沒有強烈的動態(tài)和表情,只是雙手微微搭放于胸前,雙眼望向左前方,幾乎放空,似乎沉浸于寂靜的思考。與此同時,畫家基本適用平光,減弱對比度,使整幅畫面統(tǒng)一在安靜、典雅的氣氛之中,是畫家心中高貴靜穆、清新明麗的境界。


楊飛云 琵琶女子 2003年 布面 油畫 146 × 97.5 cm

《琵琶女子》中,與背景色對比強烈的白色和米白色調(diào)占據(jù)了人物的一大部分,又加上人物上身和鞋子的一抹穩(wěn)重而微妙的紅,使得色彩豐富而又變化微妙,具有了“回歸具體”風格的形式特征,但又兼具“理想”風格的簡單背景,安靜之中透露出一絲絲運動的因子。打破畫面沉寂之感的,是女模特臉上微微上揚的嘴角,和眼神中的靈光,人物放佛聽到了隱約的樂聲,露出淡淡的微笑。此時,楊飛云描繪的不再是含蓄、非具體的、以一種典雅與祥靜的表情超越了“具體”的理想形象,而是描繪了處在動作和表情瞬間的形象,把人物從“理想”拉回到了“現(xiàn)實”。


艾軒 十月來風 2005年 布面 油畫 90 × 90 cm

《十月來風》畫面構圖以高出人物頭部的地平線為劃分點,地平線以上,是透亮的天空;地平線以下,是畫面的中心——一個帶著渴望和悲傷眼神的藏族小女孩,微微抬頭,望向觀眾,在浩瀚的草原中顯得無助而令人憐憫。繪畫技法上,女孩面部、羊毛皮襖、秋季枯黃的草地,分別使用不同的肌理效果,富有質(zhì)感和層次,增強油畫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作者以大地色系為基調(diào)的同時,有意在小女孩面頰點綴一些玫瑰暖色以突出藏民寒風吹打下特有的淳樸的肌膚顏色。


段建偉 麥客到來 1994年 布面 油畫 180×150cm

作品《麥客到來》是段建偉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巨制之一,曾發(fā)表于眾多藝術家權威畫冊之上,和多本重要美術史籍畫冊之中,并曾參展于段建偉與段正渠2008年在中國美術館的雙人聯(lián)展之上,是一件被編入當代美術史的博物館級畫作,亦是畫家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1994年創(chuàng)作的《麥客到來》描繪的是在鄉(xiāng)下田間,小麥豐收時麥客出現(xiàn)為人們收割麥子的情景。“麥客”是指曾在中國北方一帶一種流行的農(nóng)民外出打工的方式,即每年麥熟季節(jié),農(nóng)民走鄉(xiāng)到戶,替人收割麥子,獲取收入。整幅作品構圖嚴謹,從透視法的運用以及人物場景的安排中可看出畫家扎實的繪畫功底,色彩運用上清晰明朗,作品主題雖是一個忙碌的情景,但是畫面氣氛卻是安靜而內(nèi)斂、沉穩(wěn)且理性,宛如室外桃園。段建偉作品中的憨氣,是一種由里至外的實實在在的憨氣,他沒有選擇十分討巧的“反繪畫”的“拙畫法”,而是以老老實實的凝煉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筆法,嚴謹、細致地刻畫著每一個物象,他以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弗朗切斯卡筆下那些精神肖像的古典史詩意味為依托,給這些平凡的中原農(nóng)民身上賦予了一種莊重的純真憨厚之感。


段建偉 發(fā)燒 1996年 布面 油畫 130 × 110 cm

《發(fā)燒》作于1996年,這幅靜態(tài)的人物畫描繪的是一個農(nóng)家病床前的場景。畫面中生病的孩子躺在床上,額頭上敷著毛巾,身上裹著厚厚的棉被。右邊的母親正在囑咐左邊的父親前去買藥,然而兩人的表情卻是十分的平靜,面對病魔對孩子的無情侵蝕,被動的接受使得無言的苦澀呈現(xiàn)于畫面之上。畫家用不適宜的平靜氣氛來描繪這樣一個本應焦急的情景,反襯出了當時鄉(xiāng)下對于疾病無可奈何的艱辛。


段建偉 換面 1996年 布面 油畫 130 × 110 cm

《換面》畫于同年,作品描繪的是兩個農(nóng)民換面路上偶遇的情景。畫面中人物肩上扛著剛剛換來的新面,動作與對話之間好似在談論著今年的收成。背景中一條彎曲的小路延伸到遠處的農(nóng)房,透視法的運用和平面化的處理手法,使得畫面整體介于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間,但卻沒有緊張感與沖突感。


劉溢 月光下 2003年 布面 油畫 76.2 × 101.2 cm

加拿大著名作家巴里卡拉漢稱劉溢“站在東方跟西方之間獨立地選擇他的視角。”《月光下》創(chuàng)作于2003年,在畫面中劉溢首先呈現(xiàn)的是豐滿的油畫技巧,有別于中國長期流行的蘇聯(lián)畫法。從這件作品中能體驗到時空交錯的感覺和特定環(huán)境中人的精神本質(zhì),他將傳統(tǒng)寫實技法和當代藝術理念巧妙而又嫻熟地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在西方古典主義的色彩中,劉溢的作品中包容著豐富的視覺審美經(jīng)驗,述說著一種全新的時代性與現(xiàn)代性,他以自己的繪畫實踐驗證了中國油畫發(fā)展和變革的諸多可能,同時通過他對藝術的積淀變換出了一個心靈化的世界。


夏星 二月迷香 2002年 布面 油畫 127.5 × 127 cm

夏星的寫實技巧,深得靳尚誼的精髓,如果說靳尚誼是要用他的油畫揭示人性最深沉的層面,那么,夏星的油畫則是服務于人類的幻想。一眼看到這幅《二月迷香》,觀者也許會懷疑夏星所描繪的到底是真實時空中發(fā)生的情景,還是他夢中的迷思。夏星自小觀看古代畫譜,十分迷戀線條中懷柔的書氣,呈現(xiàn)在畫面中的主人公動作是精心擺布出來,她身后充滿古典氣息,既像是一個真實的房間里的裝飾,又像是僅存在于某人想象中的物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