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希臘化時代青銅雕塑 災難而留存下的“力量與哀愁”

來源:澎湃新聞 2016-01-11
對于希臘,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認識,幾乎每一個西方知名博物館都會存放著雅典娜、阿波羅等希臘神話中人物的大理石雕像。然而,即日起至2016年3月20日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舉行的“力量與痛苦:希臘化時期青銅雕塑展”(Power and Pathos: Bronze Sculptur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為觀眾呈現(xiàn)了47件“希臘化時期”的青銅雕像,它們來自12個國家的34座博物館。這也是該展覽在2015年3月和9月分別在佛羅倫薩和洛杉磯展出后的最后一站。

展覽海報(海報中雕塑為上帝或詩人,公元前100 - 1年,休斯頓美術博物館藏)

相比眾多的大理石、花崗巖雕像,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31年)只有200件不到的大型青銅雕塑得以幸存,此次巡展能夠一次飽覽世界上已知的希臘時代青銅作品中的四分之一,全景式地呈現(xiàn)希臘文化與古典世界的交錯與影響。對此英國《衛(wèi)報》發(fā)出“從未有過如此多的國寶薈萃一堂,這毫無疑問是一場一生一次的展出”的感嘆。

展覽現(xiàn)場

對于展覽名稱“力量與痛苦”的解讀,來自洛杉磯Getty博物館的策展人認為:展覽中的“權(quán)力”與“憂愁”可以說濃縮了希臘雕塑的兩大特質(zhì)。這一階段中,統(tǒng)治者文化作為一種類型得以出現(xiàn)。其中希臘語的pathos(憂愁)意思是一種生活中的經(jīng)驗,同理念中的形態(tài)相對。”

關于“憂愁”的詮釋,很好地區(qū)分開了希臘化(Hellenistic)青銅雕塑同之前雕塑的區(qū)別。古代和經(jīng)典的主題主要圍繞神話形象展開,塑造的是它們理念中的形式。

男跑者,公元前100年-公元79年,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

而此次展覽中則呈現(xiàn)普通人、賢人、工匠與運動員,反映出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治下的新政治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作品在發(fā)現(xiàn)時已幾易其手,同原來刻有描述的基座相分離。即便如此,這些形象所代表的主要是匿名的公民領袖、富裕的贊助人、平民。藝術家也開始研究怎樣去表現(xiàn)一個人的表情和緊張。

男孩肖像,公元前100-50年,希臘依拉克里奧的考古博物館藏

除了少數(shù)幾個例外,本次展出的雕像基本都曾遺失了幾百年。有的是隨著1700年代開始的考古發(fā)掘所發(fā)現(xiàn)的,如對龐貝的發(fā)現(xiàn)與挖掘。有些則從意大利、希臘、克羅地亞、突尼斯和土耳其沿岸的水下被發(fā)掘出來,它們隨著古代的沉船或海盜事故而葬身海底。

其中“拳擊手”的雕像,是1885年羅馬的奎里納爾山一座古城墻的基坑中被發(fā)掘出來的。盡管出土時,他用石頭與玻璃制成的眼睛、牙齒已不知所蹤,身上的紅色象征著他握緊的指關節(jié)和暴露的創(chuàng)口,都體現(xiàn)了此次展覽“力量與痛苦”的標題。他強有力卻受到打擊的身軀,和痛苦的表情,都傳達了戰(zhàn)斗之后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

拳擊手,公元前300-200年,羅馬博物館藏

策展人描述說,“這件作品既值得遠觀,以感受它意圖和構(gòu)架中的強大力量;也值得近賞,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細節(jié)。”打斷的鼻梁,新的傷口,更重要的是還有紋理柔和的頭發(fā)與胡須。“這體現(xiàn)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現(xiàn)實風格。”

拳擊手(局部)

這一時期的雕像作品是模仿性的,也就是說,它們逼真到仿佛可以召喚出所代表的人物的氣場。青銅對于細節(jié)豐富的作品而言是理想的材質(zhì),因為塑造它的模具是用蠟做成的,這對藝術家刻畫精美細節(jié)來說就方便得多。而塑像本身是中空的,這也就使它比大理石輕得多,而青銅的強度也能提供更多表達方式。

拳擊手(局部)

由于時間的侵襲,今天,大多數(shù)的青銅作品都是黑色的。但它們原來的顏色同地中海人的膚色相近,有時還會有銀制成的指甲、銅做成的嘴唇、象牙制的牙齒、精銅做的睫毛,時常還涂上顏色,來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運動員(和它的大理石復制品),公元1-90年,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藏

因為許多塑像如今只有大理石的復制品存世(這些復制品作于羅馬帝國早期),許多人認為,希臘雕像只是幸存的原作而已。嚴格說來,除了用來制作它們的蠟和模具,就沒有什么可以稱得上原作的東西。亞歷山大的御用雕塑家利西波斯能制作1500多件作品(無一存世)的唯一原因就在于,他重復利用那些模具,組合它們來制作新的塑像。

后世的大理石復制品,呼應著當年的藝術成就。雕塑的形式如此受人歡迎,一路東傳,有時還會產(chǎn)生一些地區(qū)性的變形,如也門1953年發(fā)現(xiàn)的一座“騎獅的愛神厄若斯”。

騎獅的愛神厄若斯

Lapatin說:“隨著古典文化傳到近東,流行的風格與媒介開始被世界各地的人模仿。”這其中還包括了此次展覽未能體現(xiàn)的伊朗和伊拉克的一部分地區(qū)。賽瑟斯三世(Seuthes)的一座雕像2004年發(fā)掘于保加利亞,他曾是奧德利西亞統(tǒng)治者的一名早期首領。這座雕像形象生動、目光如水,頭發(fā)也塑造得細節(jié)繁復。“塑像中長髯、神情緊張,是希臘風格的技藝,無疑,這是一名流動工匠將自己的作品與當?shù)仡櫩偷膶徝老嘟Y(jié)合。”

賽瑟斯三世,公元前310-300年,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拔刺的男孩”,又稱斯賓納里,公元前50年所作,可能是那一時期最有名的青銅作品,也被認為是古羅馬的象征。這件雕塑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位男孩坐在石頭上,仔細檢查他腳底有沒有刺。幾百年來,它被人反復復制,其中美第奇家族收藏的那座大理石復制品尤其著名。這件作品也曾啟發(fā)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如米開朗琪羅和馬薩其奧。

拔刺的男孩,公元前50年

吸引藝術家的是這件雕塑本身永恒的品質(zhì),將一位自顧自的男孩的一個瞬間凝固下來,你能來觀看它,而那男孩卻不曾注意到你在這里。

除了大量的復制品之外,“拔刺的男孩”這座塑像可能是唯一一尊在地表以上歷經(jīng)2300年而得以幸存的青銅塑像。1160年代,它被放置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的一座圓柱上。

睡著的愛神,公元前300—10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牧神之舞,公元前125—100年,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因為青銅富于實用價值,早期的基督教對如何保存異教徒神明的雕像沒有興趣,這些金屬制成的雕塑被大量損毀、重新熔鑄以做成首飾、硬幣和武器。與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建筑物的倒塌或火山爆發(fā),會使社群遭受嚴重損失不同,這些古代的青銅雕塑得以保存,則要歸功于此類災害事件降臨于它們古代的擁有者身上。

同時,在水下發(fā)現(xiàn)的大量青銅器表明了,頻繁的商業(yè)貿(mào)易中,當時藝術的繁榮同今天的藝術市場相類似,有錢人開始收購藝術品,藝術也開始有了有鑒賞家、委托人、經(jīng)銷商和贊助人。

馬背上的亞歷山大,公元前100 - 1年,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希臘化時期中,希臘不再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但它在文化上卻高奏凱歌,它的風格和思想比雅典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鼎盛時期要走得遠得多。此刻藝術不僅僅有宗教和政治的作用,藝術家開始單純?yōu)榧夹g而藝術。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力量與痛苦:希臘化時期青銅雕塑展(Power and Pathos: Bronze Sculpture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展覽地點: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展覽時間:2015年12月13日-2016年3月20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