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因其“天價做局”論而在2008年下半年的藝術圈內(nèi)外引發(fā)諸多爭議。借他在多倫做講座的機會,記者請他就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現(xiàn)狀與未來作了專訪。
藝術市場作用兩面觀
他表示,雖然市場經(jīng)歷了5年的輪回,但上升趨勢并沒有改變。他還指出,藝術市場的正面作用,是打破了藝術圈與社會各界的界限;盡管藝術明星的炒作有問題,但大量資金的流入還是真實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大量標價2萬元到40萬元的藝術品發(fā)生了交易,交易量增長了幾百倍。此外,大量非科班出身的藝術家涌現(xiàn),藝術成為媒體的熱點話題,出現(xiàn)了藝術討論的“媒體化”,這些都帶來里程碑式的變化,使越來越多的人對藝術收藏感興趣。
但他又強調(diào),國內(nèi)的畫廊體系并未形成原始資本積累,國內(nèi)真正的藝術收藏群體并未培養(yǎng)起來,拍賣行炒作成風,與畫廊爭奪一級市場,淪為任意進行價格操縱的工具,此外,在泡沫影響下,70\%-80\%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水平下降。
回到原點
他還指出,最近有的人為了發(fā)掘新一代藝術明星跑學院,上山下鄉(xiāng)挖新人,這是外行的做法,藝術家需要“藝術的江湖生態(tài)”,把學術界拋在一邊是不會有結(jié)果的。當前,中國藝術品的展示交易已經(jīng)與國際接軌,但孵化器在哪里?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還是原始的。學術研究怎么辦?學術贊助體系、非營利性體系,在中國還沒有建立,資金支持被片面理解為對拍賣和畫廊的支持,但那是營利性的短期套利市場,而非收藏市場。
他強調(diào),中國一些關鍵性的東西要解決:一、社會財富尚未能變成學術贊助和收藏;二、對藝術史的梳理還未跟上,在西方,中國當代藝術的讀物還是以西方策展人的論文占主流,中國學者的工作還很不夠。他說,市場是一個認識共同體,判斷與估價的混亂與學術的缺位有關。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也因此無法進入商業(yè)與學術交流互相促進的軌道。中國當代藝術有點像甲A,經(jīng)過多年的起落,一切又回到了原點,真正的市場化體制并未形成。“前景看好,表面堪憂”。
未來10年期待超越
他提到,2008年10月在倫敦開過一次由高名潞、林明珠策劃、全球著名博物館的館長或?qū)<乙约按髮W學者參與的會議,與中國的高名潞、巫鴻、周彥、黃專、朱其、王璜生等人相互對話。會議表明,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感興趣并有所期待。他們的問題是:一、中國當代藝術的特殊性是什么?有什么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二、這些創(chuàng)新與中國的傳統(tǒng)有什么聯(lián)系?三、一直受到詬病的“西方話語”系統(tǒng)有什么問題?遺漏了哪些重要的藝術家?
他認為,當前,90年代的政治禁忌造成的一些現(xiàn)象已不再成為關注的焦點,我們可以把當代藝術看作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現(xiàn)代主義運動的延續(xù),雖然中間有近30年的中斷。今后將在藝術語言上超越半模仿、半改造的階段。中國當代藝術要超越“中國符號的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最近幾年,中國在生活方式、藝術信息方面與世界幾乎同步,中國藝術要反映人類的普遍問題,今后將是“中國性”與“世界性”交錯的年代,需要超越。還需要要嘗試新的媒介,需要吸收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概念。
朱其
1966年生于上海,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在九十年代策劃了一系列重要的前衛(wèi)藝術展,并在國內(nèi)外媒體上撰寫了大量藝術評論和學術論文,著有《新藝術史和視覺敘事》 以及《1990年以來的中國先鋒攝影》等專著。曾任《雕塑》雜志執(zhí)行主編,參與創(chuàng)辦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wǎng)?,F(xiàn)生活工作在北京。
【編輯: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