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神話的建構

開幕時間:2018-09-13

開展時間:2018-09-14

結束時間:2018-10-18

展覽地址:馬凌畫廊,香港中環(huán)德輔道中33號6樓

策展人:Caroline Ha Thuc

參展藝術家:萬蒂,潘濤阮,張公松,科威·森南,王之博

主辦單位:馬凌畫廊香港

展覽介紹


  每一個社會都建基于諸多強大的信仰體系, 它們是我們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生活的社會及其溝通體系產(chǎn)生并占有了語言和視覺的話語, 當這些話語建構、影響信仰并推動它演變時, 信仰就變成了神話。
  本次展覽想要探索神話的社會建構, 尤其是柬埔寨、中國、緬甸和越南的一些神話。這些國家為了推廣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 混淆部分歷史和事實的真相, 一直以來深深依賴官方敘事, 支持發(fā)展虛構話語。部分神話因此服務于特定的政治目的, 但同時, 集體信仰——比如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也生發(fā)出神話, 跨越國與國的界限, 在全世界傳播和發(fā)展。這兩種神話都可以使社會更活躍, 或限制社會的表達范圍。為了回應這些神話, 藝術與其自身虛構的獨立話語對峙。
  任何事物無論在哪里都有可能變成神話:五位各具特色的藝術家就在反思這一持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 它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 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張公松和科威·森南的作品相互回應, 他們質疑著東南亞農(nóng)村地區(qū)兩個對立神話的碰撞。這些土地常常是圣地和神靈的領域, 孕育著神秘而傳統(tǒng)的信仰, 繁多的少數(shù)族群在那里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了幾個世紀, 將這些信仰代代相傳。如今, 隨著密集的土地開發(fā)和迅疾的森林砍伐, 傳統(tǒng)正在消逝, 古老的信仰也面臨著威脅。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被另一套信仰所代替, 這是國家和私人企業(yè)的信仰, 建立于現(xiàn)代化和繁榮的修辭話術之上。
  張公松的裝置和雕塑具體表現(xiàn)了這種文化沖突, 他將新神圣化元素和天然部分結合為混合現(xiàn)成物, 又將技術突兀地置于本地宇宙學之中。張公松來自越南中部高地, 他的作品也充滿了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價值觀。
  準民族志般與柬埔寨闖族社群的邂逅啟發(fā)了科威·森南創(chuàng)作了錄像和面具作品。闖族是一個少數(shù)族群, 生活在知名的阿林河谷——東南亞最后的野生區(qū)域之一。自然界天生具有內部性和主觀性, 科威·森南與編舞者Rady Nget 合作, 思索這個民族萬物有靈的信仰如何放大自然界的賦權和力量。他們的作品多多少少與黃金時代的神話共鳴, 那是一個萬物生靈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時代;如今這一話語又被喚醒, 以對抗生態(tài)的威脅和當代與大自然的斷裂。
  萬蒂出生于一個印度-緬甸家庭, 是一位詩人和藝術家。他審視緬甸官方的排除少數(shù)族群、滋生暴力的話語, 尤其關注緬甸佛教信仰體系的陰暗面。在這一系列的新畫作中, 他暗示緬甸軍政國家將佛教制度化, 強調宗教如何成為極端民族主義者的政策工具, 被用于發(fā)動暴力、使暴力合理化。因此, 古老的佛教故事被歪曲并剝奪了所有意涵豐富的內容。萬蒂呈現(xiàn)他自己的荒謬神話, 將解讀的無限可能留給觀眾。
  潘濤阮通過對歷史和流行故事藝術和自由的解讀, 以一系列詩意的故事回應政治的神話和信仰。錄像的時間和地點都是虛構的, 但作品本身實際指向越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fā)生的土地改革和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亞歷山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 對越南的浪漫化敘事。錄像的基調和畫作的風格充滿了一種似是而非的天真:在政治烏托邦和夢幻的精神理想背后是操縱、獨裁和殘暴的統(tǒng)治。
  同樣的曖昧和張力也出現(xiàn)在中國藝術家王之博的繪畫里,她的作品游離于虛構和現(xiàn)實的邊緣。信仰和現(xiàn)實始終緊密地彼此纏繞,抵達現(xiàn)實實際上只是另一個神話。王之博以慣常的幽默感對抗大背景下無處不在的權力體系,指向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
  - 文Caroline Ha Thuc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