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動機
開幕時間:2023-07-15
開展時間:2023-07-15
結束時間:2023-08-19
展覽地點:HdM畫廊北京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 4 號 798 藝術區(qū)七星東街
參展藝術家:萊斯莉·阿米涅、陳晗、陳俐、克里斯托弗·奧爾、趙銀鷗
主辦單位:HdM畫廊
HdM畫廊北京空間高興的宣布我們將于2023年7月15日呈現由5位藝術家近期作品構成的展覽《故事與動機》(Motive and Narrative),本次展覽旨在以更為立體的方式展示5位藝術家近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何為”以及“為何”。展覽持續(xù)至2023年8月19日。
關于展覽
某種情況下,不可見的“存在”比“看見”更不加掩飾地接近真實,除去嚴肅語言技法,“故事”賦予作品以某種形式,作品背后的“故事”作為一種載體,更能承載我們挖掘創(chuàng)作的表層靈感背后更深層的個人化情感;“故事”的儀式并不是一種對繪畫技巧的逃逸,也不是一種純粹的智力實踐,講“故事”伴隨著人類語言能力誕生之初就早已成為人類最早也是最初級的思維模式。對于“故事”的渴望是一種觀者直擊好奇心的情緒滿足,此次展覽正是基于此,將5位創(chuàng)作方式、面貌迥然不同的藝術家置于同一空間,以其各自創(chuàng)作動機作為主謀,窺探他們近期一切可被理解和感知的綜合形態(tài)。
出生于巴黎,同時擁有貝寧共和國雙重身份背景的萊斯莉·阿米涅(Leslie Amine)在創(chuàng)作之初會游歷于世界各地,借由自己的旅行紀要及攝影雜記發(fā)散出一個廣袤的宇宙。作為萊斯莉最喜歡也是備受影響的作家,維克多·塞加倫(Victor Segalen)無疑在其創(chuàng)作的底層邏輯中起到極大作用。塞加倫作為最早把中國的語言文化巧妙而有意識地糅合到歐洲文學作品中去的西方作家之一,他提倡旅行美學的新鮮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一個隔絕自我的“他處”;由此文明與文明之間的沖突碰撞、異族身份、非洲軼事、旅行與回憶便一直成為萊斯莉創(chuàng)作的重心。當觀眾的視覺穿梭于萊斯莉流動和疊加的顏料制成的謎團中時,又被其龐雜的情感誘惑去充當畫筆下秘密世界的偵探。
對于連環(huán)畫的熱愛直接影響了陳晗創(chuàng)作時對于形式的處理。在物資匱乏的70年代,藝術家最熱衷的事情是去街邊的“小人書”(連環(huán)畫)出租攤看“小人書”,小人書中最典型的構圖就是“決定性瞬間”,在每一格圖像中都是把最精彩最緊張或者最能承前啟后的場景與人物呈現出來;年幼的他努力記下細節(jié)以后回家再憑記憶默寫出來,這也是陳晗最初迷戀上繪畫的原因,這也成為后來他喜歡在作品中構建一個場景,讓里面所有人物都充滿很強故事性的原因。藝術家就像一個默片導演,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甚至只是景別和光線來虛擬一種流動的情感,期待觀者能體會到相似的情緒。
陳俐此次展出的“鳳仙花”系列源自其幼時在鄉(xiāng)村長大用鳳仙花染指甲的童年記憶。無論是“雨中的鳳仙花”、“產珍珠的鳳仙花”還是“作為供品的鳳仙花”等鳳仙花的多種形態(tài)都被藝術家磨成“礦物顏料”,由極其微觀的個人化小切入點延伸到更廣泛的思考中。伴隨其背井離鄉(xiāng)獨自異國求學的經歷讓她逐漸意識到在亞洲相對封閉的農村地區(qū),女性的表達和對欲望的追求長期以來一直被置于污名化或分裂的背景之中。在她看來,女性欲望被邊緣化的同時審美追求也時常被忽視,當弱勢地區(qū)居民的身份和女性的身份重疊時就會導致女性面臨雙重“失語”的狀態(tài),綻放的鳳仙花更像是一種流動的自我擴張,折射出藝術家對于當代語境下女性品格的深層認識。
克里斯托弗·奧爾(Christopher Orr)以其始終如一的細膩和古典處理方式而聞名,他刻意選擇微型的尺幅去描繪荒誕空靈的夢境,讓繪畫追求幾近珍貴珠寶的觀看體驗。曾于出版社工作的經驗讓他浸淫在唾手可得的上世紀舊報紙和舊雜志中,舊時的氣息不自覺也彌漫到奧爾的畫布上。奧爾的創(chuàng)作有一種強烈的檔案沖動,他的工作室收藏了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家地理雜志,戰(zhàn)后家庭照片、假日快照以及70年代中期周末補編的廣告。這些資料是他重要的靈感;這些圖像跨越了許多來源和二十世紀檔案,被裝在奧爾工作室的活頁夾中,被他“剪碎”、“重組”、“拼貼”、“再編輯”,通過視覺殘余轉譯出復雜的精神狀態(tài)與敘事環(huán)境。
趙銀鷗的工作方式拒絕以信息碎片為誘導,轉而圍繞切身噴薄而出的強烈情感作為填充。在她最新作品中我們依然可見其敏銳的、個人的、激烈的能量。該系列源自今年五月松美術館《云雕塑》展覽中的“幕間”項目;在一個月內,展廳里的攝像頭記錄下從早到晚藝術家在工作室的行動痕跡,作品主題同時也源自藝術家近一年來的親身經歷和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形式的小說所呼應的“共時性”原則,整個系列透露出一個個在心理狀態(tài)和知覺領域共同構建出的帶有某種占卜意味的“故事”。
關于藝術家
萊斯莉·阿米涅(Leslie Amine)1981年出生于法國,畢業(yè)于瓦倫斯美術學院,目前工作生活于法國里昂、格勒諾布爾。她曾于歐洲和非洲參與多次展覽及駐留,也曾參加喀麥隆的Duta雙年展;她的作品被《衛(wèi)報》納入泰特美術館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現代非洲藝術收藏”的作品目錄,作品也被非洲重要機構收藏,例如Bandjoun station。
陳晗1973年出生于中國沈陽,2005 年畢業(yè)于沈陽魯迅美術學院,現工作和生活往返于沈陽與北京之間。陳晗柔和模糊的繪畫風格能很好地喚醒觀者的代入感,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可以規(guī)避技巧的痕跡,從而凸顯一種物理性的藝術質感。陳晗的筆觸偏向傳統(tǒng)但確定并有力,慣于使用柔和的冷色調繪畫和帶出內心的感受。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藝術機構和博覽會中展出。
陳俐1996年出生于浙江寧波,2018年本科畢業(yè)于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并于2020年獲得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純藝專業(yè)的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于上海。陳俐近期的創(chuàng)作主要通過礦物顏料繪畫,現代漆藝和陶藝作為媒介來展開并探索流動的矛盾美學。她關注于當代語境下的女性敘事,東方神秘美學和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日常的“非理性”維度。她試圖了解當下現代性與神秘主義或是精英文化與迷信之間的沖突和共存,以及這種理性與直覺之間的拉鋸所導致的一種雌雄同體般的微妙狀態(tài)和迷宮般的混沌美學。近期展覽包括:“人間”, Blank Gallery,上海(2022);“城市樂土·藝術青年100”,嘉德藝術中心,北京(2021);“正在重新規(guī)劃路線”, 樹美術館,北京(2021);“Moving Past, Moving Closer”, 薩奇畫廊,倫敦(2020);Becomings, A.P.T 畫廊,倫敦(2020);Humming Out of Time, Lux畫廊,倫敦(2019);We Are Here We Are, Apiary工作室,倫敦(2019)。
克里斯托弗·奧爾(Christopher Orr)1967 年出生于蘇格蘭海倫斯堡,2000 年本科畢業(yè)于鄧迪大學鄧肯約旦斯通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系,并于 2003 年取得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現工作與生活于英國倫敦。奧爾的創(chuàng)作廣泛受到國際策展人及機構的關注,曾受邀在蘇格蘭皇家學院、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美國圣路易當代美術館、荷蘭鹿特丹 Witte de With 當代藝術中心、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及第三屆泰特三年展中展出。近期重要個展包括巴塞爾美術館(Kunstmuseum Basel)、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波爾多CAPC當代藝術美術館及豪瑟沃斯畫廊蘇黎世空間??死锼雇懈?middot;奧爾曾被豪瑟沃斯畫廊以及Ibid畫廊代理。
趙銀鷗1972年生于沈陽,1988年至1992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94年至2001年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現任教于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紀錄片《鐵西區(qū)》、《何鳳鳴》制片人。近期群展和個展包括:“惡是”,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20);“精神實在”,空間站,北京(2019);“囚徒”,Vanities,法國(2019);“快樂的人們......”,中間美術館,北京(2019);“HER KIND” · 創(chuàng),筑中美術館,北京(2018);“涉險的快感”,N3畫廊,北京(2016);“OPEN TO YOU”韓國釜山(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