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貝納·維內: 單義游戲

開展時間:2021-10-01

結束時間:2022-01-03

展覽地點:和美術館

展覽地址:廣東順德北滘新城怡興路6號

參展藝術家:貝納·維內(Bernar Venet)

主辦單位:和美術館

展覽介紹


票價 周年半價早鳥票 75元 限量2500張,售至9月30日 * 正常票價150元,包含美術館所有當前展覽

2021年10月1日,在和美術館對公眾開放1周年之際,將呈現(xiàn)法國著名當代藝術家貝納·維內(Bernar Venet)中國首次大規(guī)模個展——“貝納·維內:單義游戲”。

貝納·維內的鋼結構雕塑《三條不確定的線》,在美術館啟動展中以戶外裝置的形式于夾岸花園呈現(xiàn),其剛勁有力的線條和粗獷的金屬質感仿佛在此打開了一個可穿越的異質空間。圍繞其代表性的鋼結構雕塑與獨特的數學語言,本次展覽將對藝術家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的藝術實踐進行全面呈現(xiàn)。

貝納·維內的創(chuàng)作始終專注于如何運用數學符碼與圖表消解藝術慣有的隱喻性和多義性,通過理性的方式抹除主體的存在,將藝術從主觀臆斷中解放,停留于畫面所展現(xiàn)的數學邏輯本身。

數學、模型、公式、符碼、圖表,這幾個詞似乎令人難以將其與藝術相聯(lián)系。但這些象征理性與功能的元素正是貝納·維內創(chuàng)作的材料,甚至是創(chuàng)作的目的本身。

自20世紀50年代起,哲學、語言學和文化理論的革新不斷刺激著新的藝術實驗,推動著現(xiàn)代藝術擺脫審美的束縛,朝觀念藝術邁進。觀念藝術中的“觀念”一詞,既暗示著抽象性和思想性,也暗示著觀念主體的存在,由此,藝術的意義逐漸脫離作品本身,脫離審美的凝視,依附于作品所承載的觀念或情感,而這往往是個人的、隱喻的。當傳統(tǒng)的媒介和形式分析已失效,對觀念的揣測與闡釋便成為進入藝術的唯一途徑。

“去闡釋,就是去使世界貧瘠,使世界枯竭——為的是另建一個’意義’的影子世界。闡釋是把世界轉換成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倒好像還有另一個世界)?!?/p>

1963年,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在其文集《反對闡釋》中對過度闡釋所帶來的后果如此說道。與此對應的是六十年代極簡主義者所開啟的另一種實踐:他們不再賦予作品和材料任何象征意義,拒絕心理隱喻,將藝術的意義從個人語言中抽離出來,轉而在公共空間中找到一種普遍的語言,以此揭示萬物為何。

維內對此抱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純粹個人化的表達對現(xiàn)實世界并無幫助。如果藝術終究是一種個人的表達,那么最終要通往的只是藝術家個體的心理情感,他的個人感受,他的個人信仰,甚至是純粹個人的宇宙觀。最終,藝術只能吸引表達者自己,或是與他有著共同幻想和經驗的人。而數學的運用,則是維內對“表達”和“闡釋”的反抗。他拒絕任何含糊不清的圖像隱喻,追求意義的單一性,將一連串理性的數學語言轉化為圖表,由此,作品只能夠在數學維度中得以解讀,任何其他語境之下,無論是哲學、宗教還是社會學,都無法產生意義。

借此,數學的單義性被引入一個其本不可能產生作用的領域。面對另一種語言,既有的藝術法則失效,圖表本身既不具備表達性也不具有傳統(tǒng)美學意義,任何試圖闡釋的努力都將感受到揶揄,并終將宣告失敗。正如置身于一場單義游戲,你要做的只是留心觀察畫面,按圖索驥,最后便可來到那唯一出口。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